|
云山苍苍潍水长 |
——追记诸城市龙都卫生院原院长王金鉴 |
|
□本报记者 刘名顺 通讯员 李 芳 他是一个殚精竭虑的创业者,人到哪儿哪儿工作就出色;他是一个工作狂,34年扎根农村卫生院,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是一个“苦行僧”,精打细算,生活朴素……他就是潍坊市先进工作者、潍坊市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诸城市劳动模范王金鉴。 天妒英才。2015年8月9日,年仅50岁的他因病逝世。400多人自发为他送行,泣不成声。 殚精竭虑的创业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金鉴从诸城市丁家庄子的赤脚医生,成为程戈庄卫生院的药剂师,由此开始了他34年的基层卫生系统工作。他起步于程戈庄卫生院,创业在桃园、辛兴、百尺河、龙都,他多次临危受命,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任农村卫生院院长。 “我当院长,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好、让院里的职工有饭吃。”2003年11月,王金鉴由桃园调到辛兴卫生院时许下承诺。当时的辛兴卫生院,职工连工资都发不下来。 医院盖大楼时,为了节约成本,大到钢筋水泥、小到一枚螺丝钉,王金鉴都亲自领着人去买,货比三家。他就像自己家盖房子一样,蹲守在工地上,十天半月才回家一趟。“盖楼的时候,他就把馒头揣在衣服兜里,饿了就拿出来吃两口。他是院长啊!”辛兴卫生院副院长王术鹏说。他在辛兴卫生院待了5年6个月零7天,留下1200平方米的门诊楼、2600平方米的病房楼、2300平方米的后勤楼、35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以及艰苦朴素、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和创业精神。 重病不休的“工作狂” “媳妇,等我把医院弄好了,抽空带你去看看”,王金鉴在辛兴这样说,在百尺河和龙都卫生院也这样说,但是迟永萍却从来没有看到他哪天是有空的。“那时候孩子也小,一星期见不到他爸爸两次面,孩子都抱怨爸爸从来没有给她开过家长会。”迟永萍说,她知道王金鉴想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那就让他去做吧,“只要到退休的时候,把个完完整整的人还给我就行了。”可是迟永萍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天。 日积月累、忘我的工作使王金鉴积劳成疾。2014年10月,王金鉴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劝他把工作放到一边,住院治疗、多休息,可王金鉴却坚持一边工作,一边治疗,与病魔顽强斗争了9个月。 在王金鉴走前的一个星期,他提出要到龙都卫生院住院,“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医院里,看着自己的医院,心里踏实。”住院期间,他还关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改革,希望自己的建议能为新医改提供一些借鉴。临终前,王金鉴说:“我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辈子值了,只是对闺女有亏欠,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待病人如亲人的好院长 “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在百尺河卫生院门诊楼顶上的这两句话,是王金鉴在这儿任院长时说的,无论走到哪儿,王金鉴一直践行着这句誓言。百尺河敬老院有个70多岁的孤寡老人到医院看病,王金鉴知道后就让医院伙房每天免费把饭送到老人面前,他自己天天到床前嘘寒问暖。说起王金鉴,老人热泪盈眶地说:“就是亲生儿子也做不到这样啊!” 辛兴镇有位老病号,在辛兴镇卫生院住院时和王金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只要王金鉴到哪里工作,他就跟到哪里去就医。如今,“病号跟着院长走的故事”在百尺河、龙都两个卫生院传为佳话。 “那会儿乡镇路多数颠得厉害,病人在我们院做了手术,出院的时候院长让用院里唯一的桑塔纳轿车送病人回家,说不会扯得刀口疼。”辛兴卫生院内科大夫张金霞回忆,有时候半夜做手术,他就像病人家属一样在外面等着。 一年365天,王金鉴几乎天天都在医院里,为卫生院的发展鞠躬尽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然而,王金鉴虽是院长,但他为人低调,生活朴素,严以律己,同事们都称他为“苦行僧”。“那时候我们在辛兴卫生院分了一套房子,该置办的东西都置办好了,等着金鉴让我搬,等着等着也没动静了,后来听说他把房子让给了聘请来的一个专家。”迟永萍说道,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百尺河卫生院。 他不用自己的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即便是患病后,仍坚持和普通群众一样接受治疗,从没向组织申请过特殊照顾。 云山苍苍潍水长!他的精神、他的作风,永远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