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书记带来“好点子” |
——记市金融办驻临朐县伏峪村第一书记郝建平 |
|
□本报记者 石莹 初夏时节,站在临朐县沂山风景区伏峪村山顶放眼望去,一百多个大棚绵延两公里,自村口一直到山脚下,这是伏峪村发展特色养殖项目新建的蚂蚱大棚,每个大棚一年收入能达8000元左右,原先的山岭薄地里刨出“土蝗金”。 地处沂山脚下的伏峪村村民沿河而居,村庄呈J型布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亩收入不过2000元,是省定贫困村。今年春天以来伏峪村摇身一变成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村。 短短一年,一个贫困村是如何富裕起来的?市金融办包村工作组的第一书记郝建平说:“关键是选对路子,外力激发内力,让老百姓脱贫有希望、有信心。” 驻村以后,郝建平深入每户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尤其是到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谋出路。他多次召开村两委干部会议,商讨发展之策,组织全村党员对生产、生活、村组织建设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征求他们对两委班子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工作组立足村情民意,决定完善基础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本村特色产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美了。市金融办共投资44.5万元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整修砌筑河道河堤230米,新建溢流拦蓄坝,解决了河堤水土流失和周边粮田浇灌问题。村里将原是垃圾场和乱石堆的地方进行平整硬化,新建81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 加快土地流转,壮大集体经济。分散小块种植,不能发挥土地的更大作用。郝建平到任后把村里土地集中起来,把劳力解放出来,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后,引进了优质苗木品种,并组织种植户到九山镇淌水崖水库周边的果品种植园中学习,让村民对果品种植有信心。贫困户通过种植桃、苹果等高收益果木来脱贫,苗木先由自己购买,到秋天村里按成活棵数对他们进行资金补助。伏峪村支部委员王俊利说:“土地集中起来之后,我们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果品种植等高效经济作物,这样不仅村民增加了收入。每年还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3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村民富起来。过去的伏峪村名不见经传,现在以蚂蚱闻名。村民付廷香自2005年开始养蚂蚱,是伏峪村养蚂蚱的“第一人”,也是村里“独一份”。郝建平到任后,发现蚂蚱养殖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用工少、收益高”的好项目。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蚂蚱繁育能力强,生长迅速,蚂蚱养殖60天为一期,每年可以养三到四期,亩产500公斤左右,每亩收益在2万元以上,而且蚂蚱不易生病,后续投入少,收回成本快。于是我们积极支持贫困户进行蚂蚱养殖,对他们购买种蚂蚱的费用进行补助,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他们养殖的信心与决心。”村里还成立“临朐县飞皇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养殖户统一提供蚂蚱种苗、牧草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促进了蚂蚱产业的技术交流和质量提升,降成本,提效益,增加了养殖户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到今年5月份,伏峪村蚂蚱养殖棚达到135个,一年收入可达80万元。去年伏峪村27户贫困户建了56个养殖棚,通过蚂蚱养殖,贫困户今年就已脱贫。 好点子让村民忙起来、富起来,小蚂蚱让伏峪村有了一张崭新的特色产业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