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当服务百姓的“泥腿子书记” |
——记寿光市洛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焕军 |
|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为纪念党的九十五华诞,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本报自今日起,推出“纪念建党95周年典型报道”,对近年来全市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典型进行报道,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增强党性意识,凝聚智慧力量,为建设富裕文明新潍坊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马廷刚 孙克义 通讯员 韩明云 25年来,从最底层的办事员干起,历经党委秘书、组织委员、副镇长、纪委书记、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等多个岗位历练,把和群众打交道的本事当成“手艺”磨砺,把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作为“本分”追求。 他,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挚爱的百姓。 他,就是寿光市洛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焕军。 干部群众称他“拼命书记”,他却甘当一名“泥腿子书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朴素的公仆情怀把根深深扎在泥土地里,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 为民谋利、与民实惠,把群众利益看得“大于天” 2010年寿光市将洛城街道规划为商务新区,定位为东城开发“主阵地”。 2011年底马焕军甫一上任,面对的就是推进“东部新城”建设的新任务。10大组团、25个村的改造工程,10万农业人口近三分之一在拆迁范围内。 在农村,征地拆房被称为“戳老窝”的事,素有“天下第一难”之称。 可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洛城街道仅4年时间启动拆迁项目92个,拆迁村庄25个、土地2万亩、房屋7000多口,7200套安置楼房次第开工,18个村的5500户村民陆续回迁入住。全街道25个村,群众对改造方案支持率都高于95%,有16个村的支持率达100%。 “天下第一难”为何不再难? 用马焕军的话说就是:“牢记群众利益大于天,让群众得实惠,事不推它也自己转;把发展过程当成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的过程,再难的事也不难。” 群众利益大于天,就要把政策的好处全部兑现给群众。全街道一个政策,村民用一户宅基地置换180平方米安置房,成本价购买100平方米的保障房,并把最好的位置、楼层和户型,留给群众。 群众利益大于天,就要彻底解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街道规定,每开工一个项目都要提前把改造小区运转、物业管理、集体收益分配、生活保障等问题考虑好,各村都专门规划沿街商业房,收益用于物业费用;大额土地款作为不动产,每年用利息发生活费和福利款,让“洗脚”上楼的老百姓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 身先士卒、锤炼铁军,锻造令人叹服的“洛城精神” 有人戏言:项目愿到洛城落、干部愿到洛城干、洛城出来的干部各单位抢着要。 洛城“洼地效应”何以形成?就在于有一面“团结和谐、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洛城精神”旗帜,在于有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 旗帜是如何擎起的?“铁军”是怎么炼成的? 马焕军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要想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自身首先就要成为一面旗帜。他常年早七点上班,加班到凌晨是常事,专注工作让他常“忘记”回家,2013年丁楼村抓住机遇进行土地挂钩试点改造,他连续十天蹲在村里不回家,睡了不到30个小时。2015年1月城市新社区进入分房回迁的关键当口,他3月6日清晨搬进了党委宿舍,而妻子陪即将高考的儿子住在城区家中,儿子高考结束,妻子搬到党委宿舍,上班来回跑,这样一住就是七个月。马焕军白天靠在工地和村庄,深夜研究完当天工作赶回宿舍。温馨的家,离党委宿舍只有5公里,可他七个月从未回过一次。 甩开膀子,胜于喊破嗓子。他的一举一动成为无形的力量、无声的召唤。2013年一年,正逢新区建设全面铺开,各项工作繁重压身,洛城街道机关干部加班到深夜2点的天数达到惊人的113天。 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赢得干部群众的敬重。只有群策群力,才能使党委工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马焕军还始终坚持科学的党委会工作方法,特别注重班子团结和民主决策:“重大事项集体研究,重点工作集体决策,重要决定充分协商”,不搞“临时动议”,不搞“一言堂”,集体讨论决定后,明确责任,抓好落实,让干部群众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在洛城,服从大局、群策群力、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已成常态。 马焕军常用“高硬实严”的作风要求自己和干部队伍。 ——高,就是高标准,“干就干第一”,“每天都要有目标,有干劲,有奔头。工作要找到兴奋点,做事要激情四射。” ——硬,就是腰板硬,堂堂正正,凡事一条“硬杠杠”不越线。 ——实,就是扎扎实实,干在一线,2012年以来街道每周召集一次党工委扩大会,专门调度重点项目;每隔一周的周六秋冬早6点、春夏早5点集合,召开项目观摩会,现场观摩、点评项目,除春节外连续五年雷打不动,至今已召开观摩会100多次。 ——严,就是雷厉风行,不留情面,他把执行力建设视为生命线,眼里不揉沙子,干部撞红线有17项严厉的制度等着处理,队伍拖拉疲沓在洛城成为历史。 铁军作风实现了洛城街道各项事业的突飞猛进,2015年街道实现公共财政收入4.2亿元,四年翻了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0元,增长46.8%。 坚定党性、不忘初心,用党建创新赢得老百姓的开心 “党员的本分,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了兑现这个诺言,马焕军突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 他在寿光市率先研发并推广了网上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将各村党务、村务、财务全部晒在网上,群众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进行查询。这一做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予以报道。 他指导东斟灌村探索创新了党支部领导下的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三自”工作法,在寿光进行推广,中组部、中央党校、新华社等给予高度关注,进行专题调研并报道,被评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典型案例”和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他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自2015年以来重点打造街道、社区和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站)三级党群服务体系,整合资源、下沉力量,联通市里网上审批系统,为群众提供网上审批和代办服务,真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他积极应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搭建党群之声短信平台、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党政微信公众平台、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和民生热线呼叫平台“五台合一”党群服务平台,第一时间征集解决群众需求诉求。同时研发了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将全街道蔬菜大棚的位置、数量、种植品种、销售价格、农资购销等信息全部公布到网上,方便菜农查询、购销。 “洛城的干部,真心实意为百姓;马焕军这样的书记,看着就亲。”这是洛城街道群众对马焕军和他带领的干部队伍发自内心的认可。 百姓交口称赞,组织也充分肯定。马焕军做群众工作和创新党建模式的经验做法,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并被大力推广。洛城街道也因此连续四年在寿光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名列镇街第一。马焕军本人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