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借力创森实现“绿富美” □本报记者 王晓丽 连年完成造林2万多公顷,林木覆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9.3万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5%……一串串靓丽的数字见证着绿色潍坊的精彩嬗变。 鸢飞花舞歌盛世,绿水青山话和谐。自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来,我市依托良好生态,打造优美环境,建设美丽城乡,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美好生活。绿色已经成为了潍坊的底色和名片,融进了城市的气韵与灵魂。927万潍坊人民在亲山近水的环境中,共享着城市发展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潍坊的树真多啊。”穿行在潍坊自行车绿道的骑行爱好者们都由衷地赞叹,“在绿色风景带里骑行健身,一点都不觉得累。”一位到临朐嵩山林场的驴友不禁感慨:“这山林的空气甜极了!”去年,我市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34天,列全省第五位。 我市坚持生态立市,积极践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统筹推进生态建设,一张“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表格越填越满、越填越细…… 实施滨海绿化全覆盖,突出河流、防潮坝、干线道路、园区绿化,我市启动实施了75平方公里滨海绿化全覆盖工程,大大提升了滨海的生态承载力,为蓝黄“两区”开发提供了生态支撑。 围绕“两河”开发,做好水绿结合文章。我市将“造绿”与“治水”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库区、河流和胶东输水干渠绿化,大力营造护岸林、护堤林、景观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构建水系绿色廊道和生态保护体系,构筑起了水系绿色生态屏障。 初夏时节,走进诸城市皇华镇,漫山遍野的是绿色,起伏蜿蜒的是绿色,山峦沟壑是绿色,傍山溪水还是绿色,远远近近高低错落的村庄掩映在绿意婆娑中。我市把南部荒山作为国土绿化主攻方向,大力实施“青山绿水”工程,绿化荒山荒滩,推进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封造管并举,全面加快造林步伐,每年完成荒山造林6600多公顷,南部山区绿化水平明显提高,森林资源总量迅速增加,涵养水源功能显著增强。 做活绿色产业文章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天然资本”。 青州王坟镇西股村是远近闻名的香椿村,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是香椿芽采摘的好季节,放眼望去,满山香椿树,一阵风吹来香味扑鼻。“我们村的香椿现在卖到了青岛、大连等地,村里许多人靠卖香椿买上了小汽车!现在村庄更绿了,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西股村村民蒋月新告诉记者。该村香椿种植已发展到300多户,种植面积已达660多公顷,每户村民平均可以增收七八千元。目前,该村已经成功注册了“西股香椿”“燕子村”香椿两个有机农产品品牌。 实现绿色发展,产业是龙头、是基础、是脊梁。近年来,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我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断培养壮大林业各项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全市林业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 昌邑的苗木、青州的花卉产业、高密的林下经济、寿光的木材加工、临朐的木本油料产业……森林生态产品在增加森林资源、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1100元,在全省名列前茅。 青山不语,绿色为证。目前,我市已经形成苗木、花卉、食用菌、林果等绿色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绿色产业的故事,无不折射出潍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 密织城乡生态绿网 漫步在潍坊的大街小巷,整洁通畅的道路两旁,高大的乔木和翠绿的灌木高矮相间,鲜花迎风摇曳,翠绿的草坪连成满眼绿色。 我市着力提升道路绿化水平,构建绿色通道。道路修改与造林绿化同步推进,着力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在完善提升青银高速、309国道、206国道等十五条国、省道林带的同时,集中对青兰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等交通干线进行了高标准绿化。 目前,全市干线道路林带全部实现了贯通,其中国、省道均已实现高标准绿化。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干线公路铁路为骨架、县乡村路为脉络,纵横交错的绿色交通网络。 华灯初上,走在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新硬化的乡村路上,绿植成荫,红墙蜿蜒,广场上的儿童嬉戏打闹,诗意般的景色着实让人流连忘返。这是我市森林村镇建设成果的真实写照。 全市把绿化美化环境与增强生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扎实组织开展省、市级绿化模范镇、省级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创建活动,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环村环镇林带、公园、绿地、景点,搞好单位和村庄驻地绿化,营造村镇和谐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大思路布绿,大手笔护绿,为我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荣誉。全市有4个镇(街道)被评为省级绿化模范镇、30个镇(街道)被评为市级绿化模范镇,安丘被评为“山东省森林城市”,昌乐被评为“山东省绿化模范县”。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林城相融、林村相依、林海相守、林山相荣、林水相映、林路相随、林田相护的城市森林网络。天蓝、地净、水绿、景美,一幅灵动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鸢都大地徐徐铺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