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后村华丽蜕变“后花园” |
——记市委农工办驻峡山区老东村第一书记冀友和 |
|
□本报记者 相丹 “晴天尘土雨天泥”,这是峡山区太保庄街道老东村老老少少印象里的村路。以前每到雨雪天气,村里就没有一块能下脚的地儿。而这些遗留在村民记忆中的“水泥路”,终于在市委农工办驻老东村第一书记冀友和的真帮实干下,变成了真正的水泥路。2700多米的高标准硬化道路,结结实实地垫起了老东村脱贫转型的底气,从此,村民们铁了心跟着第一书记谋发展。 2015年以来,扶贫组驻村后,共投入资金及实物折款达230多万元,从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为支撑,以建设生态农业为引领。逐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打造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让昔日落后的村落,华丽蜕变成宜居宜游的城市“后花园”。 为改善村容村貌,给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驻村组投资16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清垃圾、填水沟、整庭院、拆残垣断壁,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垃圾围村,垃圾围河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们不禁赞叹:没想到,俺们村也可以这么美!不仅如此,村内空闲的2400平方米土地还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文体活动广场。健身器材、石桌、石凳、照明灯等设施一一为村民备齐,一到晚上,周边村的村民都到这里扭秧歌、跳舞、唱歌,老百姓的生活丰富了,精气神更足了。 村庄变靓了,可穷帽子依然戴在头上。老东村虽临靠峡山水库,但由于土质等自然缺陷,存水量不足,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靠天吃饭,一年下来见不着多少收益。根据多年农工办的工作经验,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冀友和认为绿色生态是乡村的灵魂,经济转型还要从生态上下功夫。 扶贫组带动村民在流转的土地上搞起了多元化经营:苗木、养鸡、养鱼、无公害蔬菜大棚,通过多元化,让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已散养鸡、鸭、鹅2000多只,建设3个冬暖式果蔬大棚……惠积生态农场作为老东村绿色生态经济的一个样板园,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经营,实行土地、资金入股,通过土地流转、按股分红等增加集体收入。同时扶持发展养殖专业户,帮助有养殖基础的农户和残疾人发展蛋鸡、肉鸭、生猪养殖业。 扶贫工作越是深入,难度越大。但在冀友和心里早就算了一笔明白账:通过生态园建设,每亩地比种粮食纯收入增加5000元,增加的收入作为贫困户补助资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生态园来务工,尽快实现脱贫。同时,借力市委农工办18名机关党员干部与14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建档立卡,开展精准帮扶。党员干部已走访慰问困难户和老党员4次,捐款1.2万元。投资3200元,为老东村165名60岁以上老年人缴纳了保险。 说起为老东村规划的未来,冀友和激动不已——绿荫净化着庄园,果树透着清香,散养的肉禽挤满围栏,清澈的池塘边闲坐着垂钓的游客……彼时的老东村已然成为城市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而这里的村民也在青山绿水中收获着勤劳带来的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