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潍大地星火燎原 开天辟地崭新篇章 |
潍坊地区早期党组织辑录 |
|
潍坊是山东建党较早地区之一,有着既光辉灿烂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 五四运动中,潍坊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学生和积极分子,如诸城的王尽美、王翔千、王统照,潍县的庄龙甲、宋伯行、牟洪礼,寿光的张玉山,昌邑的于培绪,安丘的宋熙来,青州的李耘生、刘俊才、王元昌等,成为了潍坊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潍坊各地党组织的创始人和骨干。 1924年秋,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在寿光县成立,这是山东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1926年6月,山东省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随后,寿光、高密、益都三个地方执行委员会也相继建立。潍坊地区成为山东省建立县级党组织最早、最多的地区。据统计,到1927年4月,潍坊地区建立党支部67个,党员达637人之多。
山东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寿广支部 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早期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王尽美,出生在诸城市大北杏村。在中国共产党山东早期党员的大力宣传和积极的组织推动下,潍坊地区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立起来。 1924年4月,寿光进步青年张玉山、王云生在青岛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任青岛团支部的通讯员。按照邓恩铭的指示,张玉山和王云生在寿光北部和寿(光)广(饶)边界地区积极活动,很快发展两批青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到4月底,全县已有15名团员。 1924年8月,张玉山、王云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与广饶县的共产党员延安吉组成一个党小组,张玉山任组长。这个党小组是潍坊地区第一个党小组,隶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之后,又发展李铁梅、马保三、张用之等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经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在原寿广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寿广党支部(时称支部干事会),隶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潍坊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寿光县诞生了。 中共寿广支部的建立,是潍坊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揭开了中共潍坊地方党组织发展的新篇章。在当时的山东大地上,这是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全国来讲,也是建立较早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它对山东乃至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25年,青州、潍县、高密也先后建立了党支部。未建立起基层党组织的县,也有十几名党员分别进行宣传活动。2月,寿广支部因发展迅速,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寿光、广饶两县分别建立党支部。寿光县以张家庄为中心建立了寿光党支部,张玉山任支部书记,隶属中共山东地执委。 寿光支部建立后,支部委员分头进行活动,发展党团组织。1925年4月,王云生在南台头村介绍褚方玉、褚方塘等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6月,张玉山应崔家庄双凤小学校长李植庭的邀请,到该校担任教员。他利用教学机会积极对师生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思想教育,发展党员,使该校成为寿光党组织政治活动的中心。李铁梅到寿光北部南河一带,以行医为掩护发展组织,先后介绍王辅之等5名小学教员入党。为反抗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在张家庄短工市上,张玉山发动雇工进行了罢市增资斗争。经过串联动员,雇工们提出了每个工日由过去的200钱增加到400钱的斗争条件。地主怕误农时,被迫同意了雇工们的增资要求,斗争取得了胜利。 随着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党员队伍不断壮大,1926年夏天,召开了寿光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参加会议的有30多人。会上,张玉山要求随着党团组织的发展,童子团和农协组织的建立,今后要加强党团组织统一领导,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形成反对封建军阀的强大力量。这次会议对于推动党团组织及群众组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到这年7月,全县建起了张家庄、双凤小学等十多个党支部,党团员发展到300多人,遍及寿光60多个村庄。 8月,在中共山东执委委员宋伯行的主持下,寿光地执委在张家庄成立,张玉山任书记,李铁梅、褚方珍、马保三、陈章甫为地执委组成人员。接着,在张玉山家召开了第一次执委会。从此,寿光的革命工作就在地执委的统一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1924年秋潍坊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和党支部建立后,潍坊地区的革命形势不断高涨,成为山东省党的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山东首个县级组织: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 1926年6月,潍坊地方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来到了。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潍坊诞生,这是当时山东省境内除山东地执委之外的第一个地方执行委员会,它为全省其它地区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发展方向,推动和促进了全省党的组织建设。 庄龙甲,山东潍县庄家村人。1921年秋,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结识了王尽美、邓恩铭等中共早期创始人,在他们的影响下踏上了革命征途。1923年春,经王尽美介绍,庄龙甲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山东省立一师支部书记。 1925年1月,庄龙甲接受上级指示回潍县开展党的工作,以毓华小学代课教师的身份进行革命活动。一个月后,在庄家村建立了直属中共山东地执委领导的潍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潍县支部,庄龙甲担任支部书记。随后,党支部的工作在全县城乡广泛展开,庄龙甲等同志深入到潍县城工人、学生中间宣传革命道理,把乐道院的教堂变成了潍县支部的活动基地。庄龙甲在文华、文美中学建立了“马列主义读书会”,组织发动了文美中学的反帝爱国罢课斗争。8月,发展学生党团员20多名,建立了文华中学团支部。在胶济铁路潍县站、坊子站的工人中间发展了部分党员,建立了坊子铁路机务段党支部。 与此同时,随着全国大革命形势的发展,领导农民运动成为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契机。中共潍县支部在潍县城南一带农村广泛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发展农民协会会员。 1925年3月,在南屯村建立了农民协会,成为潍坊地区乃至山东省建立最早的农民协会。在潍南、潍北广大农村,一批农民协会和农民夜校也相继建立起来。在1926年3月召开的山东农民运动扩大会议上,庄龙甲被任命为潍县农民运动特派员。 1926年,中共山东地执委委员、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关向应来潍县视察工作,对潍县党团组织的建设作了指示。庄龙甲、王全斌、牟洪礼等根据山东地执委的指示,积极进行筹备。到1926年6月,潍县党员发展到120名、团员200多名。按照中共山东地执委的指示,中共潍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秘密召开,20余名党员代表齐聚在茂子庄村(今潍坊市奎文区茂子庄社区)王全斌家的场院屋里,召开了中共潍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由庄龙甲主持,他向大会传达了中共山东地执委关于建立潍县地执委的指示,汇报了潍县党组织的发展情况。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选举庄龙甲为书记,牟洪礼、张同俊、扈梅村为执行委员,王全斌为候补执行委员。地执委委员实行分工、分片负责。地执委机关设在潍城东关南大街王全斌家的房子里。 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诞生,是潍坊党组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使潍县人民第一次有组织地集中在党的周围,而且是潍县及附近数县党的领导机关的标志,使数县的党组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自此之后,昌乐、昌邑、昌南等地党组织在其领导下,得到了较快发展,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潍县地执委成立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寿光、益都、高密也相继建立了地执委。潍坊地区成为山东省建立县级党组织最早、最多的地区,潍坊地区党的活动达到了建党以来的最高潮。据统计,到1927年4月,潍坊地区建立党支部67个,党员达637人之多。 中共潍县地执委成立后,根据潍县的特点开展了大量工作。以文美中学和文华中学为中心,发展了陈少敏等一批共青团员和党员,并组织文华、文美中学的教员去农村推进农民运动的开展。先后秘密派党员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培养了一批干部,对开展武装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潍县的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也有了很大发展,通过发动农民运动,培养农民干部,在农村扩大党的影响,潍南的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至1927年春夏之间,潍南的东曹庄、西曹庄等村,基本上成为农民协会的天下。胡殿武在曹庄一带领导农民协会将地主的土地夺来重新分配,使曹庄成为当时潍县的革命活动中心。 1927年冬,根据上级批准,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称中共潍县县委。随后,县委做出了“建立革命武装,与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决议,决定采取花钱买、建立武装小组夺枪和策反军阀部队等形式筹集枪支。庄龙甲从同学好友刘韶九处借来手枪一支;王全斌通过二姐王全荣动员家庭出资200银元购买手枪两支;牟洪礼借款120银元购买手枪一支。有了这四支手枪,县委于1928年1月,在庄龙甲家里召开会议,成立特工组。这是潍坊地区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1928年春,县委决定将特工队扩建为潍县赤卫队。队伍发展到300多人,拥有长短枪支100多支。这支队伍在中共潍县县委领导下,开展了抗捐抗税、抗租抢坡、截获军粮、铲除恶霸、武装暴动等一系列革命武装斗争。 1928年7月,中共潍县县委发动领导的大柳树农民武装暴动惨遭失败。10月10日,庄龙甲被捕,12日被残酷杀害,中共潍县县委遭到严重破坏,革命斗争形势极度恶化。当年10月下旬,牟洪礼、马宣元等经过秘密串联,恢复了潍县党的组织活动,在东曹庄成立了中共潍县特支,马宣元任书记,恢复11个党支部,党员数量减少到76名,党的活动不得不由半公开转入地下。 1929年2月,中共潍县特支召开改组会议,选举了新的县委。新县委成立后,接连在潍北地区组织领导了猪鬃厂女工罢工、短工罢市、发网女工罢市和抢坡斗争,使潍县成为当时整个山东革命斗争最活跃的地区。 1930年春,中共山东临时省委根据全省斗争形势,将潍县及周围地区列为工作中心区域,决定将中共潍县县委改为潍县中心县委,派李美亭任书记。中心县委辖潍县、益都、广饶、寿光、高密、临淄等县。潍县党的活动向白浪河以东地区扩展,发展邢明等数十人入党,建立了一批农村党支部。 1932年2月,中共潍县中心县委调整为辖潍县、昌乐、昌邑、安丘、掖县5县。 自此,潍县及附近数县有了党的领导核心,昌乐、昌邑党的活动在它的领导下,开展得轰轰烈烈,党的组织也有较快发展。
青州“小莫斯科”:东圣水和东朱鹿村 由于早期中共党员王翔千、王尽美、邓恩铭在青州积极开展活动,青州的党团组织发展迅速,省、区会议及干部培训班多次在青州召开,一度成为益都、寿光、临淄、广饶、临朐、昌乐六县的活动中心。东圣水和东朱鹿村,一度被誉称为青州“小莫斯科”。 1922年10月,山东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王翔千从济南来到青州,以青州省立十中教员身份掩护,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在潍坊传播和党的创立时期的光辉一页。 1924年,团中央决定在青州建立团支部。4月,王尽美、邓恩铭先后来到青州,指导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州支部,隶属济南团地委。8月,团中央局第11次常委会决定,“批准山东青州成立一特别支部,归中央直辖”,支部书记王元昌,支部仍设在十中,通讯代号“昌化”。 团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青州东益火柴公司招收了大量青年徒工,资本家对这些工人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他们每天工作达14个小时,月薪仅15枚铜元,300人同住一宿舍,又脏又臭。针对这种状况,1924年11月,团青州特支派团员去东益火柴公司,向青年工人宣讲革命道理,鼓动他们进行斗争。青年工人在革命道理的启发下,经常自发地组织罢工和抗议活动,给资本家以打击。 到这年冬天,根据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的《S·Y工作与C·P关系决案》中有关团员转党的决定,王元昌、赵文秀、李春荣等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成为青州的第一批党员。1925年1月,中共青州支部建立,杜华梓任支部书记,隶属于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 1926年10月,宋伯行根据中共山东区执委指示,到益都县城东东圣水村,代表区执委领导益都、寿光、临淄、广饶、临朐、昌乐6县的工作。在发展党员的同时,在青州建立了益都城关、涝洼、东圣水村三个党支部。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共益都地方执行委员会,隶属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驻涝洼村。 随着青州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党组织不断壮大,山东区执委决定建立中共青州地执委,代行区委职权。1927年4月,中共青州地执委在东圣水村建立,隶属山东区执委,下辖益都、昌乐、临淄、临朐、广饶、寿光等6县的党组织,并在各县设立了10余处交通点。到5月份,原属潍县县委领导的中共尧沟支部拨归益都地执委领导,此时,益都地执委下辖16个村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70多人。 东圣水村位于青州县城以东,早期的同盟会会员魏嵋就出生在这里。五四运动以后,魏嵋与经常到省立四师和省立十中活动的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同志来往,关系密切。魏嵋及其子女的积极努力,使东圣水村成为了中共党组织开展活动较好的地区之一。 1926年10月,宋伯行根据中共山东区执委指示,进驻东圣水村,代表区执委开展工作。这时,东圣水村党支部建立,魏复中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5月,中共山东区执委、团山东区执委及中共青州地执委在东圣水村举办了青州地方各县党团负责人短期训练班。为了接待好前来开会的同志,魏嵋组织他的女儿们摊煎饼供给同志们吃,并担任警戒任务。他家的150多亩地大部分都变卖资助了革命事业。东圣水村成为当时青州党组织乃至山东党组织政治活动的中心。 来自益北的东朱鹿村的王仲瀛,在1925年9月进入益都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求学,1926年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此后,他回村以小学教师为职业,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到1927年初,发展了党员14名,团员9名。1927年4月5日,在东朱鹿村小学南校教室,由东朱鹿村全体党团员参加,召开了东朱鹿支部成立大会。1928年春,省委将东朱鹿支部改为中共益北特别支部,直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党的活动在东朱鹿村周围十几个村庄迅速开展起来。东朱鹿村一度被誉称为青州的“小莫斯科”。 鉴于以益都为核心的昌乐、临淄、临朐、广饶、寿光等县党的活动愈加活跃,中共山东地执委决定在青州建立中共青州地方执行委员会,代行区委职权,统一领导六县的党组织。青州地执委的成立,对于所属各县党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临朐“小延安”:赵家孙家 1922年,临朐县吴家辛兴村吴芳亭考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9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益都特别支部组织委员。1927年,根据中共益都地执委指示,在吴家辛兴一带发展团员,于6月建立吴家辛兴共青团支部,成为临朐与益都地执委联系的地下交通点,为临朐党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援和后备力量。 1929年,临朐西坦村的刘贵义考入益都山东省立第四师范,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32年2月,经中共益都特支书记段亦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段亦民与刘贵义决定在临朐县城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作为益都通往山东南部的交通站。 刘贵义说服爱人变卖了陪嫁首饰,将看好的民宅买下,建起了地下联络站,归益都县委领导。1933年后,刘贵义在临朐师范讲习所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我党、我军提供了有利情报,成为上级党组织在临朐的“堡垒”。 1935年春,在济南乡村师范上学的高启云、孙毅民分别在家乡赵家楼和孙家小崔村建起“读书会”,团结进步青年。1936年3月,高启云、孙毅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高启云又介绍临朐籍同学于杰入党。高启云、于杰先后担任济南乡师党支部书记。 根据省委指示,高启云、孙毅民开始注意到农村发展党的组织。1936年,高启云回到家乡赵家楼村,发展了高奋入党。高奋又发展了高德福、高景和等三人入党。7月,由高奋、高德福、高景和三人组成建立了赵家楼村党支部,高奋任书记。接着又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入党。 与此同时,孙毅民在孙家小崔村发展了孙清兰、孙海兰等入党,建立了孙家小崔村党支部。两个支部建立后,利用读书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抗日救亡。他们还在村里办起识字班,教唱革命歌曲,破除封建迷信,反对封建礼教。景晓村受山东省委委派,以巡视员身份到赵家楼、孙家小崔村检查指导工作时,誉称这里是临朐的“小延安”。 1937年12月,高奋带领赵家楼、孙家小崔村党支部,发动群众500多人,包围伪纸坊区公所,砸了粮仓和盐店,同时开展了向地主“借粮”斗争,救济困难群众。此后,临朐党组织就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当中。 本报记者尹莉莉 刘超 (相关史料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