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剂“良方”提振“精气神” |
——寿光精准施策激发干部队伍动能 |
|
□本报记者 孙克义 通讯员 丁 平 桑德春 “过去面对动辄则咎的问责机制,个别环境执法干部常有所顾虑,不敢较真碰硬。年初市里出台了容错免责机制,让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可以放心大胆地履职尽责。”寿光市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张树军说。 去年以来,寿光市坚持问题导向,持续精准施策,着力构建教育引导、激励保障和问效追责三项机制,不断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凝聚品质发展正能量。 突出教育引导,激发“干部要干事”的内生动力 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马焕军表示:“通过近距离聆听习总书记‘七一’讲话,我深切感受到中央对基层的关心和关注。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时时以‘赶考’精神要求自己,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来,不负党的培养和人民重托。”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寿光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为所在支部和联系点讲党课1844场,依托“流动党校”送学上门235场,举办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62场,引导党员干部大兴实干之风,不断提升工作执行力。紧扣干部岗位需求和能力短板,分期分批举办全市工业经济专题培训班等110期,激发了党员干部再攀新高的热情干劲。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干部,“七一”前夕选树表彰了535名优秀党员干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创先争优。 强化激励保障,树立“有为才有位”的鲜明导向 “一直想到基层锻炼下,就报名参加了市里的公开选拔,没想到幸运地通过了笔试面试。下步,我将把乡镇作为干事创业的舞台,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扑下身子真抓实干。”通过公开选拔从团市委到纪台镇工作的张群表示。 该市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主阵地,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思维,公开选拔了27名年轻副科级干部到镇街挂职或任职,公开遴选了49名年轻同志到市级党政机关工作,连续选派103名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出台了党员干部容错免责机制,提出了干部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出现工作失误的8种免责情形,对容错免责的申请条件、认定程序和结果运用进行了明确规定,鼓励干部先行先试,允许探索创新试错,倡树了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导向。 通过问效追责,形成“平庸也是错”的倒逼机制 围绕把情况掌握在平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寿光探索了开放多维的常态化考核评价干部机制,分期分批对21个市直部门综合分析研判,组织镇街党委书记每两月一次对班子成员综合进行点评,开展普遍性谈心谈话2100人次,实时掌握了干部日常表现和班子运行情况,先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5大类41个,研究提出整改措施97条。联合开展为官不为专项整治,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今年以来查处为官不为问题17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人,在全市形成了“平庸也是错,无为也是过”的干事氛围。 “过去觉得自己到了退二线的年龄,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通过组织谈心谈话,意识到现在其实是经验丰富、精力足够的黄金时期,应该打起精神,鼓足干劲,为寿光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一位53岁的正科级干部如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