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扎根本土文化 繁荣文学创作
2016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本土文化 繁荣文学创作
——我市部分文学创作骨干访谈



  编者按 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文艺繁荣,全力支持文学事业发展,全市文学创作不断结出新硕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省文艺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宣传部组织举办了为期5天的全市文学创作骨干研修班,为推动文学创作骨干提升素养、增长才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搭建了平台。期间,本报记者对部分文学创作骨干进行了集中采访。希望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多出精品,为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力量。

高玉宝 没有故事的小说很难称为小说
  □本报记者 薛静
  高玉宝,山东高密人,著有小说集《祭祀鱼》,散文《时间的工具》,评论《暗笑者》等,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散文》《青春》《时代文学》等刊物,潍坊市首批签约作家。
  “我们既不孤独,也不迷茫,知道自己在干着什么,从事着什么。”高玉宝说,签约后,自我的压迫力就大了,这既是一种激励也是鞭策,让他更加自觉地进行创作。
  在写小说之前,高玉宝专注于诗歌领域。后来虽然未将诗歌进行到底,但受益于诗歌的语言锤炼,他的小说语言也充满了张力。但在同时,他也自嘲,写出来的东西过于片面,距离现实生活很远,纯粹是一些意识流一样的东西。高玉宝回忆,那时他喜欢透了卡夫卡,觉得把小说写得玄而又玄是件了不起的事儿,直到朋友无意的话戳痛了他:“呀,你的画比你的小说好多了,别写小说了,画画吧。”
  于是他停了下来,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有写过一篇小说。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一些影评、书评,同时在一些报刊上开了文学专栏,参加了一些专业级别的文学会议,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高玉宝开始认识到:有人就一定有故事,只是看你如何写,如何表达,表达的方向是什么。小说并不是以讲故事为目的,但是,没有故事的小说很难称其为小说。
  高玉宝如今生活在高密,他的创作灵感也大多源于这片他热爱的深沉的土地。他认为,人类真正的难题,正是来源于人类内心的风暴——如何更有效地、更充分地进行灵魂的歌唱,非此不可的艺术追求。
  关于小说的传承与创新,他举例说,就像书法家,临帖是必要的,但绝对不会因为你写得像米芾,你就是书法家,你得在古人的基础上,重建、再造一段属于你的历史,你才会成为真正的书法家。高玉宝总结说,“临帖与读书一样,你可以不读,只要你能够写得不同于他人,并有足够的高度,不再重复他人已经写过的句式,重复他人已
经思考过的哲学,甚至重复他人已经选择过的故事,你就是真正的大家了。”
朱建霞 文学的话题永不厌倦
  □本报记者 薛静
  朱建霞,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首批签约作家,作品多次发表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等国内外近百家报刊。作品荣获多项大奖。
  朱建霞的主要创作文体为诗歌和散文,尤以诗歌为重。在她刚拿起笔时,正值潍坊诗歌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浓厚的诗歌创作氛围,鲜明的创作特色,吸引着朱建霞在诗歌的世界中越走越远。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是朱建霞诗歌创作的本意。面对当前诗歌与诗人的尴尬处境,她不以为意,“有人说写诗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还有人说读诗的没有写诗的人多。我不赞同这些说法。人们真的离开诗歌了吗?诗歌真的脱离了社会,高高在上吗?不。优秀的诗歌是有思想深度的,有生命力的。纵观中外历史,每当遇到社会变革时,诗歌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打动人心。”朱建霞说道。
  在创作中,朱建霞认为,诗歌脱离了现实生活无异于是空中楼阁,必须让现实生活介入诗歌,才能让世界和诗歌进行对接,从而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写作之路。至于“写什么”和“怎么写”,朱建霞认为二者是辩证的,互为补充,互为因果,“大我”在舒婷时代最流行,到了韩东那里就变成了“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平民一样活着。”“大我”不能高蹈,“小我”不能低俗,不管是什么样的“我”,只要能关注民生和社会,就有可能写出好诗来。
  怎样才能让作品更接近自己呢?朱建霞的经验是,写自己熟悉的天地,在日常中去发现挖掘,让文字发光。所以散文也好,诗歌也好,在朱建霞的笔下,写的都是潍坊这片熟悉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疼痛和欢乐、苦难和悲哀、挣扎与奋斗。
  朱建霞说:“叔本华说过,伟大的诗人从不掩饰自己真实的样子。当我开始去掉奇怪的修辞,造作的套叠,去掉一切裹覆在诗歌身上的东西,能用明晰的风格说出我自己的想法时,我觉得自己开始触摸到诗歌的门槛了。”对于自己“诗人”的身份,朱建霞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说,写诗注定是一条窄路,真正的作者内心是孤独的,但文学的话题永不厌倦。
 傅彩霞 门外是生活 门内是文学
  □本报记者 薛静
  傅彩霞,自由撰稿人。自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小说等作品近千篇,其散文、小小说先后被《青年文摘》《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文萃报》等报刊转载,部分作品被选入《2007中国年度小小说》《世情的温暖》《品悟》等书,著有《彩霞正满天》作品集。
  “门外是生活,门内是文学。”傅彩霞这样总结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她看来,才华非常重要,可以将一个人带到高峰,但能在高峰停留多久,则取决于对个人文学素质的修养。文学创作没有终点,也没有捷径,甚至称得上是一门苦功夫。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多思考,更要紧的是,要随时绷紧创作的这根弦,将采到的风,酿成香甜的蜜。
  为此,傅彩霞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而此次参加潍坊市文学创作骨干研修班,虽然时间很短,但获益匪浅。尤其是一些名家的讲座,更是给予她很多思路。“文学不是生硬的理论,是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喜闻乐见的故事。这种生动的语言不仅体现在我们的笔下,也体现在我们的交流中。”在研修班,傅彩霞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文会友,以笔谈心,虽然只是短短几日,但彼此之间已经如同认识十几年一样熟稔。
  “文学让我们走到一起,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未来也会将我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傅彩霞说,她将一如既往地写下去,写出更多的好作品,为自己,为他人,也为社会。

韩瑞华 写作技巧要融于文中
  □本报记者 薛静
  韩瑞华,坊子区作协主席,编著有《中国民俗掌故荟萃》一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料翔实。并著有散文集《乡村的月亮》。其文学作品曾入选十几种选集。
  韩瑞华的散文有着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蕴含着深厚的乡土特色和故土情节。阅读《乡村》的月亮,很容易就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意韵味,让人觉得赏心悦目。韩瑞华认为,散文的诗意化是作者通过巧妙构思进行语言雕琢的过程,通过情感和哲理火花的闪现,让散文的质地在向诗的嬗变过程中,发挥到极致。语言是散文诗化的外部特征,语言的浓缩、凝练、含蓄、飞跃、隐喻、虚化是散文诗的主要表现特征,驾驭了诗化语言,也就基本掌握了散文诗的精髓。
  韩瑞华是中文系毕业,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师,熟悉各种写作技巧。他说,佳词妙句要与文章融合,通篇看起来要形成整体。文章精巧的形式、参差错落、长短变化富有节奏感的句式和段落,加上或粗朴或细腻、或豪放或低婉、或清丽或典雅、或铺排或勾勒、或抒情或叙事等变化多端的风格,才能充分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对于我市的文学创作现状,韩瑞华说,潍坊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城市,文学氛围历来浓厚,尤其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种文学创作风气更加活跃,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后备力量。目前,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作协,编写、出版了很多刊物,为年轻的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黄旭升 诗歌是心里流出的血
  □本报记者 薛静
  黄旭升,潍坊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寒亭区作家协会主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中国作家》《山东文学》《星星》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300余首(组),同时有报告文学、杂文、评论等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曾主编《潍坊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选》,作品曾多次获奖。
  “诗歌是我们心里流出的血”。一见面,黄旭升便开门见山地说出了他对诗歌的认识。诗歌要有人性的关怀,诗人的血应该是热的,诗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应当和普通百姓一起跳动。从开始接触文学创作至今,黄旭升从未离开过诗歌。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诗歌也在变,黄旭升认为,与几十年前的诗歌相比,近些年的诗歌更注重细节化,更贴近生活。“以前的诗歌注重抒情,排比句子用得特别多,但现在语言很平实,描述的内容也更接地气,通过小细节、小人的描写,引发与读者的强烈共鸣。”黄旭升说。
  黄旭升从不参与对诗歌是否落伍能否赚钱的讨论。在他眼中,诗歌就是一个纯粹的爱好,与钱无关。“写诗歌赚不了钱,要赚钱不要写诗歌。诗歌也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你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是精神的快乐。”黄旭升说,诗歌的创作会触发作者的灵魂,这也正是他多年来坚持诗歌创作的原因。
  此次的潍坊市文学创作骨干研讨会,让黄旭升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思想的碰撞带给他很多启发。“相信很多写诗歌的人都能从这次研讨会中得到借鉴。”黄旭升说。

曹成 文学作品应倡导真善美
  □本报记者 刘文研
  曹成是一名70后业余作家,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也是峡山区作协主席,他从小酷爱文学,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诗选刊》《山东文学》《当代小说》《青海湖》《新青年》等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有诗歌被选入国内多家文学选本。2010年出版诗文合集《潍水走笔》。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太平家族》,获潍坊市重点文艺作品扶持奖。2015年获第三届“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化人才奖。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潍坊人,曹成的眼中充满了山东汉子的刚毅和坚持。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总是虚心请教。在日复一日地不断努力下,曹成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曹成,对农村生活有着自己特殊的感情。因此他的文学作品题材主要以农村和乡愁为主,体现人世间浓厚的爱情、亲情、友情。他的文字朴实、细腻,读着他的诗歌仿佛置身田间地头,感受着乡间晚风拂面而过的畅快。
  谈到文学创作理念,曹成严肃地说:“文化创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和担当,作家应该在文学作品中倡导真善美,倡导文明、法制、平等,让读者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近期全市组织的文学创作骨干研修班,曹成表示自己最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赵八缸传奇》,以及连续剧剧本,此次专家的授课刚好解决了自己在创作中面临的困惑,是潍坊作家群崛起不可缺少的助力。
官旭峰 文学作品应传递正能量
  □本报记者 刘文研
  官旭峰是一个能说一口地道潍坊方言的平度人。他率性耿直,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细致入微地感受。
  官旭峰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习作散见《辽河》《前卫文学》《小小说大世界》《山东文学》《百花园小小说原创》《天池》《小说月刊》等。小小说《沂山巍巍》获全国文学大奖赛三等奖;《别管人家怎么说》获中国第三届闪小说大赛优秀奖;短篇小说《战友》获2015首届“前卫军事小说奖”三等奖。
  “前卫军事小说奖”三等奖获奖作品《战友》叙述跳脱、用词简省,讲的是一个沉重的故事。城市兵大牛强和农村兵小牛强,这对退伍的老兵,一个饱受经济困窘的折磨,一个则在商场的波谲云诡中迷失了自我。现实主义沉实厚重、直面当下的写实风格,契合军旅文学刚健清朗的创作特色。
  谈到本次培训的感受,官旭峰感慨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面的路依然很长,还有许多未知在等着我。此次培训老师们所讲的内容十分实用,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同时,老师们结合当前形势所讲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文学作品应当树立起社会正能量,把好政治观、思想观,推动社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周庆武 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己任
  □本报记者 刘文研
  彬彬有礼、谦逊和蔼是记者对周庆武的第一印象,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周庆武没有对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使用一句赞扬的形容词,他面色平静,缓缓而谈。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丘人,周庆武深爱着这片土地,尤其是它的历史和文化。以此为基础,他出版了一系列文化艺术作品。讲故事是中国人寓教于乐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民间故事经口口相传,在街头巷尾广为传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间故事正在逐渐远离当代人的生活,一颗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正面临凋落。周庆武走遍安丘搜罗相关民间故事及人物传记,1996年出版《谭海钩奇》,收集了潍坊南部、潍河流域90多个民间故事和50多首民歌民谣,1997年荣获潍坊市精品工程图书类提名奖。2000年整理101位安丘进士人物传记及相关遗文作品收入《安丘进士录》。在此基础上,2012年出版了《安丘名人录》。为更好地传承安丘本地文化,2004年,周庆武译著出版《白话耳梦录》。2014年周庆武出版了20万字小说《烽火青春》,荣获山东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学征文长篇小说优秀奖。
  周庆武的艺术作品语言文字清新、主题弘扬文化主旋律,同时对传承当地古代文学遗产和文化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对于文学创作,周庆武十分严肃认真,“文学作品要以歌颂改革开放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己任,再好的文学作品,不能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它的意义都会大打折扣。”周庆武说。

 姚凤霄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本报记者 刘文研
  对于写作,姚凤霄充满了狂热的激情,就像她穿的衣服,红红火火,似要以一片火红感染整个会场。
  姚凤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首届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风筝都文化人才,昌邑市政协常委,昌邑市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泅渡》,散文集《幸福启航》《潍河长歌》。作品见于《山花》《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四川文学》《散文百家》《青海湖》《南方文学》《当代小说》《中华诗词》《羊城晚报》等。作品曾获全国省市各种奖项,被选入《中国散文年选》《中国好散文》及《川鲁名家文学作品精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等各种年度选本。
  在研讨会的交流过程中,姚凤霄说:“我是做学生的,写作正走在路上。”对于自己已然获得的成绩她没有丝毫的膨胀和满足,而是放空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学习机会。对于本次研讨会,姚凤霄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她说:“文人相聚,山海相逢,名师的授课自不用说,各位来自县市区的作家们相互交流讨论,从政治导向到写作技巧,大家开阔了视野,也解决了创作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收获很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相信潍坊的作家们会因这次文学盛会激发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潍坊的文学创作再上一层楼指日可待。”
责编 姜斌 美编 李明霞 校对 邢秀海 Email:wfrbzm@126.com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