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政策开始退坡 |
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会“刹车”吗 |
|
|
我国是最早启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的国家之一。但从今年起,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开始退坡。面对这一变化,正在快速发展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会“刹车”吗?刚刚兴起的消费热会冷吗? 在郑州刚刚结束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与会的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及企业负责人等,对补贴政策退坡会给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影响各抒己见。
爆发式增长和“小散乱”并存 补贴驱动已显现不可持续性 在多项政策的叠加效应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8.32万辆,较2014年猛增169%。今年前7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5万辆和20.7万辆,同比再次增长将近1.2倍。 但是,火热产销的同时行业发展也出现问题。作为一个政策驱动性产业,补贴政策驱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开始显现。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说,实践证明,财政的普惠政策对培育新能源汽车初级市场是行之有效的,但长期执行该政策,企业容易患上政策依赖症、软骨病,缺乏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容易出现低水平的盲目扩张。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健认为,靠补贴政策刺激,令不少企业忽视了发展投资和技术进步的长期规划。与国外相比,我国整车的平台化、轻量化、电驱动一体化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差距。 据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蔡羽介绍,目前全国有200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4000多个车型,其中1300多个车型实现销售。也就是说,企业平均年产量不足3000辆。由此可见,整个产业小、散、乱的情况十分突出。 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展改革委2015年4月联合发布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从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补贴门槛将逐年抬高,补贴额度将大幅递减。由此标志,补贴政策启动退坡。 比如,2015年续航超过80公里的纯电动车即可获补贴,到2016年续航10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2015年续航里程在100-150公里的车型即可补贴3.15万元,2016年就降为2.5万元。2017至2018年,除燃料电池车外,其余车型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至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优厚待遇”逐渐失去 行业发展或将受到冲击 一直靠政策靠补贴快速发展起来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逐渐失去许多行业羡慕的“优厚待遇”后,行业发展会出现“刹车”吗?这一问题成为政府、专家和企业共同担心的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补贴额度的降低,势必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公共政策总监蒋仁才说,补贴退坡后,对新能源汽车可能会有负面影响。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表示,扣除财政补贴,部分车型购车成本要高于同类型的燃油车,市场销售将受到一定影响。 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称,补贴政策的退坡,并不等于产业扶持政策的全面弱化,只是扶持方式发生了调整,带来更多的是积极意义。宋秋玲透露,未来的补贴政策将提高技术门槛,完善补贴标准,健全监管体系,并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这些改变,对促进技术进步、支持规范守信的企业会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将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优势企业做优做强。 用好退坡周期 补贴导向让位于创新导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全球范围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尚待进一步突破,关键零部件的壁垒还未形成,品牌效应还未发力。可以说,几乎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因此,要用好退坡周期,通过不断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玉祥说,新能源汽车正处在新产品推出的初期,技术飞速发展,面临很多未知领域的挑战,这些不确定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机会。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我国较早地把新能源汽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有较好的积累。同时,我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些条件都给我国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补贴政策的退坡,正在形成强大的倒逼式的正能量。补贴导向将让位于市场导向,让位于创新导向。 (据新华社郑州8月23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