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手机漫游费将取消
2016年08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机漫游费将取消
用户期待更多改革红利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近日相继宣布将逐步取消漫游费,存在了20多年的漫游费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取消漫游费是电信业改革的必然趋势,标志着我国通信行业将迎来全面流量竞争时代。随着市场竞争逐步深化,倒逼力量不断加强,人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化石收费”逐步消亡,使电信用户享受改革红利。
       1、取消漫游费终于有了时间表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近日相继宣布将逐步取消漫游费,存在了20多年的漫游费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
  三大运营商取消漫游费的举措和时间点不一:中国电信今年开始逐步取消漫游费;中国移动将于年内停售包含漫游费的套餐;中国联通从10月1日起取消集团含漫游费套餐。
  记者了解到,三大运营商在各地发行了不少仅包含语音等传统业务的本地入门套餐,这部分用户逐渐成为支付漫游费的主力。此次,运营商表示将停止销售含有漫游费的新套餐,但使用含有漫游费老套餐的用户的漫游费将依旧存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保持老套餐还是选择不含漫游费的新套餐。“运营商实施老用户漫游费取消工作预计在明年,但梳理海量的在用套餐,工作量非常大,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说。
  消费者关心的是,逐步取消漫游费会让用户的通信支出明显下降吗?
  手机用户最多的中国移动,是三家运营商中的漫游费受益大户,也是取消含漫游费套餐最彻底的一家。中国移动2016年中期业绩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总客户数达到8.37亿户,其中4G和3G用户为5.61亿户,2G用户为2.75亿户。2G用户很多都是以本地通话为主,支付漫游费的比例并不高,通话时长也相对较短。目前,3G、4G套餐门槛普遍高于2G套餐,所以不常去外地的2G用户通过更换套餐去掉漫游费,不会降低其整体支出;常去外地的2G漫游用户,在更换套餐后通信支出将大幅降低。
       2、全面流量竞争时代呼之欲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
  同时,据中国移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移动用户手机上网流量同比增长133.9%,无线上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7%,占通信服务收入比提升至43.3%。移动用户消耗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4倍。反观传统业务,语音通话时长同比减少441亿分钟、短信同比减少214亿条。中国移动流量收入首次超过传统业务,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掏出手机玩游戏、订机票、买东西、导航已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激发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推动通信、信息产业革新、不断升级。
  国内手机漫游费起源于1994年原邮电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移动电话机管理和调整移动电话资费标准的通知》,规定国内漫游通话费主叫每分钟不得超过0.6元,被叫每分钟不超过0.4元。放眼全球,美国多家主流运营商已不收取国内漫游费;在韩国,不少运营商推出了以流量为主的套餐,免费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已逐步开始推广;欧盟决定明年6月完全取消成员国之间手机漫游费。世界范围看,不仅漫游费即将成为过去,语音通话和短信等传统业务也正在逐步向免费附加服务进化,全面流量竞争时代呼之欲出。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语音通话和短信等服务统一纳入以流量计费为主的新经营模式有望形成,流量应用和消费将迎来新一轮爆发: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人们将通过网络连接身边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大到一辆汽车,小到一根笔;5G将于几年后商用,届时的移动应用将更加丰富多彩,在手机上看超高清电影、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都将成为现实。
  化繁为简,运用统一流量计费,从过去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中解脱,一个注重服务品质、用户体验、个性化和透明消费的全面流量竞争时代即将开始。
       3、期待释放更多提速降费改革红利
  “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希望取消漫游费套餐只是个开始,其他收费项目也能赶快瘦瘦身。”北京市民徐晶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的通信收费项目中还包含来电显示费等费用,“我看到网上说来电显示服务成本很低,运营商还在继续收下去,感觉有些不合理。”
  对此,专家表示,收取漫游费、来电显示费、固话座机费等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是旧的收费思维作怪。以前刚研发推出时确因成本问题而收取这些费用,但如今这些传统业务成本已经很低,再按以往标准收费确实不妥。此外,一些固有收费项目已经可以被流量服务所替代。
  取消漫游费的举措固然值得肯定,但运营商还需不断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优化业务结构,向以流量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型,将创新作为企业核心要务。
  据了解,中国电信此前已开始推出全流量计费服务。通信专家项立刚认为,运营商完全按流量计费是大势所趋,这样的计费方式对消费者来说提供了更多自主权。“以往一个套餐中的通话业务与流量不能互换互补,但按照流量计费就允许消费者按照需求随意选择转换,提高套餐内容的使用效率。”随着流量统一计费方式的逐步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服务功能将逐步替代传统服务项目,这必然将加速传统收费项目走向消亡。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永壮认为,取消漫游费为迎接全面流量竞争时代开了个好头。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用户数据中蕴藏着海量商机,运营商可拓展与用户的线上互动,听取用户的声音,通过数据挖掘探索推出更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定制服务。还应在流量经营等新业务领域下大力气创新和探索,发掘流量消费新亮点。
  技术提升也将进一步带动提速降费的实现。随着三大运营商宣布拟于2020年开展5G商用,流量单位资费将大幅降低。
  “2G时代1个G的流量是1万元左右,3G时代降到300-500元,4G时代降低为30-50元,预计5G时代将进一步明显降低。”项立刚说,未来提速降费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运营商流量服务升级和消费者对流量使用需求的增加,总体支出不会有太大波动,但消费者享受的服务将大大提升。
■ 影响
取消漫游费 对运营商影响不大
漫游费已成“鸡肋”
  手机漫游费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属于2G时代的产物。当时,消费者只要在外地打电话,都会被扣取相对高额的漫游费,被戏称为“化石费用”。直到3G、4G时代,运营商才开始采取“长市漫合一”话费套餐,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推动用户向4G转移。
  事实上,对国内三大运营商而言,传统语音业务收入下滑、流量收入取而代之并快速增长,语音业务主导下的长途漫游费已逐渐处于“鸡肋”的尴尬处境。
  随着技术及网络的不断升级换代,4G用户的爆发式增长、漫游成本快速下降,传统语音业务收入已落后于流量收入,取消漫游费已成大势所趋。以中移动为例,根据中国移动中期业绩报告,其4G用户总数达到4.29亿,4G渗透率已达到51.2%;上半年流量收入达到1950亿元,同比增长26.7%,首次超过传统业务收入。
  不仅如此,放眼全球,漫游费的取消也已势不可挡。据悉,日本国内没有漫游费;欧盟决定从2017年6月份起取消成员国之间的手机漫游费;俄罗斯、印度等国也在计划取消漫游费。

取消对业绩影响有限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此前指出,目前长途漫游费在中国移动的语音业务中大概能占到20%,相当于整体营收的7%左右。如此来看,这块费用的取消,将对中国移动的营收和利润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中国移动首席执行官李跃在业绩报告会上就表示,由于语音业务仍占整体收入的37%,因此取消长途漫游收费对于中国移动来说有风险,集团计划用两年时间消除风险,未来会拓展资费全国一体化等计划。
  联通迟迟不表态也被媒体认为是因为其压力最大。不过,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认为,取消长途漫游费是一件大势所趋的事情,取消了对联通的收入影响也并不大。
  王晓初指出,在此前推广3G的时候许多主流套餐就已经取消了长途漫游费用。目前仅有4%的联通用户仍有长途漫游费用,取消长途漫游费对联通收入的影响并不大。无论是包月资费的下降,还是漫游费的取消,在联通看来都是大势所趋,联通未来发展是针对用户群体细分,资费将更具有针对性,带动公司业务发展。
  对此,有通信行业分析师认为,漫游费在运营商的营收中已经占比不大,现在都是流量经营,很多用户长途都使用微信之类的工具,因此,取消漫游费对运营商形成不了实质性影响。另外,现在执行的很多套餐其实都已经变相实现没有漫游费了。
■ 评论
期待更多“尾巴”被砍掉 姜伟超
  三大电信运营商近日相继宣布将逐步取消长途漫游费,这是通讯行业资费改革的进步,值得肯定。
  电信领域这些不合理收费就像改革中遗留的“尾巴”。仔细盘点,“尾巴”远不止这一条。在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中央大力推行的简政放权在一些地方屡遭“肠梗阻”:一些审批事项部委取消了,协会又捡起来;受理权放了,终审权攥住不放;审批权放了,发证权却不放。似乎总有一条“尾巴”割不掉。
  改革中留下的“尾巴”看似不长,“扫伤”的却是一大片,不但阻碍改革的进程,还会克扣改革释放的红利,消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要根除“尾巴”,先要找到“尾巴根”。仔细梳理便可发现,一些“尾巴”,依据多是几十年前的文件,早已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有一些“尾巴”是有的部门习惯了“权力甜头”搞的“自留地”,还有的“尾巴”是为了平衡各部门“蛋糕”而特设的“后门”,归根结底不外乎利益二字。
  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都不是容易的事。落实改革要求、破除沉疴积弊不能仅靠自觉。各级部门对分管领域仍然坚挺的一条条“尾巴”,应从源头规范,要么依法依规取消,要么在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新政策,堵住“窟窿”和“后门”。
  当前,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绝不能因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一叶障目。割除改革的“尾巴”,要用好督查与问责,把主动担当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让“尾巴”的依附部门既有“我要改”的动力,也有“要我改”的压力。只有这样,更多“尾巴”,才会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