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5年峻青先生和夫人重回昌邑来到潍河岸边。 (资料图片) |
|

|
|
□本报记者 潘来奎 通讯员 孙兆欣 哗啦啦的潍河水,日夜向北流。浪花淘尽了多少陈年往事,抹不去的,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六七十年前,一个叫峻青的年轻人在潍河岸边的昌邑战斗和生活过,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黎明的河边》《海啸》《老水牛爷爷》等均创作于昌邑,描写、反映了当地人民火热的革命斗争和生活。为更好地把峻青先生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开来,日前,昌邑市峻青党支部的老干部们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建成了昌邑市峻青文学馆,让这名“革命军事文学志愿兵”的精神常驻其战斗、生活过的热土。 薪火相传 义不容辞 峻青先生与昌邑市文山诗书社有着很深的情缘,多年来一直担任名誉社长,专门为诗书社题字,还赠送了部分作品。老干部党员孙向阳既是文山诗书社社员,也是昌邑峻青文学研究会成员,自幼爱好文学,与峻青交往半个多世纪。2016年春节期间,孙向阳、张光成、孙福进等文山诗书社社员聚会,畅谈发展变化、个人收获、来年打算,不觉间话题转到峻青先生的作品上。有的说,先生作品中的隅庄就是围子街道的董隅村,有的说老水牛爷爷的原型是潍河东岸李家抚宁村的老支书,还有的说虽然社会上有轻文重利的现象,可先生的作品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最后,老干部们一致认为:峻青先生是昌潍大地之子,他的战斗、生活、创作与潍河两岸密不可分,作品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深深的爱,收集、展览先生作品是薪火相传、义不容辞。凡事知易行难,创建峻青文学馆,需要查找历史资料,选择合适场所,这些工作仅凭几个老人何谈容易,于是他们决定向上级汇报,争取组织的支持。 群策群力 聚沙成塔 春节过后,孙向阳向文山诗书社党支部,张光成、孙福进向昌邑市奎聚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分别就举办峻青文学作品展览进行了汇报,受到高度关注。昌邑市委组织部、昌邑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对老干部的提议与奎聚街道党工委进行了多次研究,最终决定:由奎聚街道为峻青文学馆提供交通便利、设施完备、面积适合的场所;昌邑市文山诗书社、奎聚街道中学党支部的老干部参与搜集整理峻青先生作品,走访先生当年战争、生活中涉及的镇街、村庄、人员;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负责整体协调推进。由此,开始了建设峻青文学馆的百日行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逾花甲的老干部们到峻青战斗、生活过的围子、北孟、柳疃、龙池等镇街进行了走访调查。峻青在昌邑有过三次遇险经历。他们对第一次救峻青的李成万、李元兴等战斗英雄的后人,第二次相救的李守正、第三次相救的张相文以及老房东等进行了重点访谈,对有关事实再认证、再澄清,并征集到在昌创作时居住房屋、亲手种植牡丹花以及2005年回昌时与老房东、张相文的合影等珍贵照片。 在搜集本地原有峻青作品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通过“昌邑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征集启事。期间,不管是春寒料峭还是烈日当头,老干部们都按部就班地走村入户,有时候错过吃饭时间就坚持一下,有的还随身带着必备药品。组织上经常提醒他们注意休息,需要派车、派餐尽管开口,但他们说:“当年峻青先生到昌邑创作时,睡土炕、吃大锅饭,按规定缴纳费用,还做了好多公益工作。我们就近走一走、转一转,正好活动活动。”“收集的材料越多越感动。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向峻青学习的过程。”截至5月底,收集峻青不同时期的照片、书信、手稿、出版物和书画作品等200多份。老干部们边搜集、边整理、边分类,归整为作品集、单行本、连环画、电影海报等四大类。其代表作《黎明的海边》达10余个版本。最早的版本1953年,还有西班牙文版。 资料丰富 弥足珍贵 今年4月份,昌邑市奎聚街道在潍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峻青文学馆和峻青党支部划出专用场所,用于弘扬红色文化。文学馆向东北约500米就是位于潍水湿地公园西岸一中附近的峻青园,峻青园的对岸就是先生当年在昌邑创作时住过的广刘村,他经常散步的大道已重新修整命名为“峻青大道”,在广刘村果园创作的小屋也加以修缮,保留下来,向游人开放观瞻。这三处观瞻点成为一个整体,让前来的人们铭记峻青对昌邑的情怀和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 根据收集的资料,文学馆分为峻青文学长廊和峻青作品展两部分。峻青文学长廊以时间为节点陈列了“出身贫苦、追求理想”,“投身革命、以笔为枪”,“黎明河边、血火战场”,“救命之恩、终身难忘”,“潍水之畔、为民塑像”以及“再回昌邑、夙愿得偿”等共十一个展板区,展示了峻青先生不同年代的战斗生活照片、报道作品图片三十余幅。作品展区精选峻青先生代表作在不同时期的各种版本,共计70余册,其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珍贵作品50余册(有的属孤本),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峻青先生辉煌的文学成就。 峻青先生今年94岁高龄,常年住院修养,联系不便,筹建文学馆等事宜都经其女儿转接。3月29日恰逢他的生日,昌邑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市文山诗书社派员到上海探望先生,并为其祝寿。虽然先生年迈记性减退,但他却清晰地回忆起在昌邑驻点时的点点滴滴,还谈起了2005年回昌邑的经历。当听到建设文学馆的进展时,他谦和地表示自己没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实在惭愧。临别时,他表示因长期住在医院,所收藏的涉及昌邑的报纸想不起放在哪里了,待找到后再联系。期间,相关部门已到峻青的家乡海阳收集了较多珍贵资料。5月10日,接到其女儿电话后,又派员前去,对当年峻青先生在昌邑期间发表在胶东《大众报》的新闻报道逐一拍照留存。当问到先生有什么要求时,他女儿说:出版《潍水之子——峻青》后,请给邮去十本。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峻青的作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深受读者欢迎,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被誉为“红色经典”。为了把这种精神继续传递下去,汇集更多的正能量,文学馆正式开放前后,开展了系列活动。 今年5月份,昌邑市奎聚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总支组织95名离退休干部党员,举办了“守纪律、讲规矩,学峻青、做十者”专题日活动。从6月份开始,昌邑市委组织部和昌邑市教育局轮流安排市直中小学生和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参观文学馆,开展“观一次展览,听一回报告,看一场电影(《黎明的河边》)”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由峻青党支部的老干部轮流担当讲解员,宣讲峻青在昌邑战斗和生活期间发生的故事、革命创作历程以及与昌邑的不了情缘。据统计,开馆以来社会各界参观达5800余人次。许多中小学生被先生的革命、创作历程深深震撼,纷纷表示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接过先生的笔,再写锦绣文章。 根据部分老干部党员的提议,昌邑市关工委、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文山诗书社联合编印了《潍水之子——峻青》。全书10万字,图文并茂,讲述了峻青先生与昌邑跨越70年的不解之缘,所收录的12篇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均为峻青先生的代表作品。今年学校新学期开学后,相关部门向昌邑市中小学校赠阅《潍水之子——峻青》一书,让峻青先生走进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灵,让峻青的作品植根昌邑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