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信仰的路标
“朱德警卫团”流淌红色血脉的保障劲旅
在铭记中走好新的长征路
电影《大会师》在京首映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在京首演
红军长征落脚地延安发生历史巨变
庆祝建国67周年及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举行
2016年10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仰的路标
——探寻红军长征胜利的精神力量



  据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王经国 曾涛)“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在其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评价长征。
  80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是什么在支撑着红军一次次突破人类的生存极限,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答案惊人的一致:坚定的信仰。
  长征中,这种信仰并非一个虚无空洞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故事汇聚起的精神路标——永远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
  跟着共产党,过上好日子——这是一股淳朴而原始的力量
  1927年的湖南浏阳文家市,红军贴出这样一条标语——“打土豪、分田地”。随后,这样的标语,频繁出现在红军所到之处。
  今年101岁的老红军邹衍最早接触红军时还是一个懵懂的15岁少年。看着平时恶贯满盈的贪官污吏、恶霸地主被处决,他深深地被红军影响了,内心对红军充满向往。
  老红军王道金出生在贫农家庭,谈起参加红军的初衷时曾说:“我家里很穷的,为了家里人生活能搞得好,所以我就出来当红军。”
  有饭吃、有衣穿、有田耕、有房住,对于饱受地主压迫的农民来说,这些基本生活需求是一种奢望。共产党和红军的到来,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正是这样一支军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加入这支属于自己的队伍。
  “湘江一役,红军剩下的人数其实不止3.6万,实际达到了4万人,许多被打散的红军战士后来通过各种方式找回了队伍。”国防大学教授舒健说,“当时的红军将士都坚信,跟着共产党和红军走,就能过上好日子。”
  跟着共产党,就能打胜仗——这是一声催人奋进的号角
  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是在战场局势不占优、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被迫战略转移。
  然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上下同心,百折不挠。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堵,红军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一招招妙棋出其不意;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一次次攻坚力挽狂澜。
  许多年后,杨成武再次站在泸定桥边,回忆起长征中他指挥的那一场战斗。22勇士如何攀着13根碗口粗的铁索跨越天堑?杨成武的回答是:“第一,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坚决执行共产党的命令;第二,不怕死,不怕苦,所有的困难都可以踩到我们脚底下;第三,必胜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胜利……”
  不仅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在长征途中的每名红军将士,都抱着同样的信念:跟着共产党,就能打胜仗。
  长征,是一段被鲜血浸透的征程。有16.6万名红军将士牺牲或失散在长征途中。
  一场场战斗,一次次突围,让红军将士对党的信心更加充足,必胜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们紧紧跟着党的步伐,凝心聚气,向着革命的胜利不断前进。
  跟着共产党,实现民族解放——这是一份无上崇高的使命
  走上长征路的红军战士,也许没有预见这段路途的艰辛,不知道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更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是他们心中都明白:“他们的一切,皆为一个崇高理想——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
  张闻天在谈到长征时曾这样说过:“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引领下,红军将士在长征路上写下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百岁女红军王定国永远不会忘记,1935年3月29日强渡嘉陵江的一幕。一名年轻女红军的肚子被弹片划开,肠子都掉了出来,她用手将肠子塞回腹部,裹紧衣服勒紧腰带继续划船,直到送战友冲上阵地,才倒进江中。
  “她名叫石磨玉,牺牲时只有19岁。”王定国说:“长征中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好战士,我们才能在最危险的时候转危为安。”
  后有追兵,路程艰险。长征途中,红军的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漫漫长征路,是生与死的考验,更是意志与信念的洗礼。
  从“有饭吃”到“打胜仗”再到“民族解放”,在无数的革命实践中,红军将士的信仰不断升华,意志愈发坚定、力量愈发强大。
  这种革命意志和精神力量,激励着红军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重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长征胜利8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下,信心满怀、信念坚定的中国人民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