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关总署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逐季回稳,第三季度进、出口同步实现正增长。 逐季改善:底部企稳迹象初显 2016年,我国进出口在压力中开局,一季度出口、进口“双降”,进入二季度后情况略有改善,当季出口增速由负转为微增0.6%,第三季度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值则分别增长1.1%、0.4%和2.1%。 “尽管前三季度外贸绝对规模同比仍为下降1.9%,但底部企稳的迹象也是明显的。”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说。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下跌2.7%,小于同期进口价格5.3%的跌幅。由此测算,今年1月至9月我国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为102.8,意味着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可多换回2.8%的进口商品。 提质增效:新旧动力加快转换 最新数据能够反映出外贸在提质增效、结构调整与动力转换等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变化—— 一般贸易进出口保持增长,在外贸总体中的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成为最具活力和出口潜力的经营主体;对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和巴基斯坦、波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成为新亮点。 从“优出”看,前三季度,一方面我国部分传统优势产品保持增长,其中纺织品、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分别增长2.5%、3.3%和17.1%。 “优进”方面,1月至9月,原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势,表明国内经济稳中有进、需求回升。 精准发力:巩固外贸回升基础 进入下半年,海关总署编制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9月份升至35.8的年内高点。同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项下新出口订单指数重返荣枯线之上,进口指数为50.4%,也是近一年以来的最高点。 不过,从中长期看,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贸易组织9月底发布报告,将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由4月份预测的2.8%下调至1.7%,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报告中称,预计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长有限,因此全球贸易很可能持续低速增长。 除了外需的不确定性,传统外贸竞争力的弱化也不能掉以轻心。对此,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表示,加工贸易是当前稳定外贸增长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进一步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梯度转移,特别是向中西部转移的差异化政策。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