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立新 “虽没来潍坊,但早就听说潍坊;来到潍坊,确切感受到文化味道浓郁。‘书画家不来潍坊办画展,就掂量不准自己在书画界的分量’,这话极有道理。”这是著名电影电视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铁林对潍坊文化“味道”和书画“地位”的由衷评价。他自称是“著名的书法票友”,在这个行当他不敢称“家”。 前段时间,张铁林应邀参加首届中国(潍坊)书法文化论坛,并做了《我的书法生活》的精彩演讲。他幽默诙谐,收放自然;会场掌声阵阵,笑声不断。 张铁林说老早就知道潍坊书画水准了不起,知道潍坊一年一度举办的中国画节,也很想来这里交流、学习、开眼界。这次成行,感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看到那么多展览、画廊、作品,遇到这么多喜欢书法、从事“写字”的同行,自然会找到更多话题,不产生共鸣都难。 对书法张铁林有着独特的观点,书法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他说对于书法,要心存敬畏,尊重艺术,要从王羲之和王献之等先贤那里取经;练习书法,应因人而宜,依据兴趣选帖,不一定非要按楷行草的先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章法多样,书法大家的固然好,小家碧玉的也不错。只要自己得心、应手、顺眼就行,不必千人一样。 张铁林说写字要持之以恒,一曝十寒是不可以的,要形成一种习惯,每天都要坚持写;写字能滋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愉悦,只能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和享受。每当影视片拍摄空挡时间,他每天都在家静心写字,安心看帖,近观远视,回归本真,时间达10个小时以上。是专心、执着和精当,让纸、笔、墨吻合变幻,严丝密合,充满美的动感。 张铁林喜欢鉴赏古代名家真迹,在观赏中得到许多启迪,或始于句读,或源于章法,或因为布局。精彩之处,他效仿苦练,体现于自己作品之中。因此,他的书法作品为人乐道,他说自己是“票友”,只是谦虚而已。 同时,张铁林也喜欢收藏,并且起步较早。当时收藏市场冷清,但他舍得投入,中意的作品毫不犹豫地买下,一旦让别人买走,他会“食不甘味,寐不香甜”。“收藏字画远比收藏瓷器等容易得多、简单得多,增值得多。”他直言不讳,列举出自家的“镇宅之宝”。问及他的收藏得意之作,他说是成套的手札,量大质优,当年买价并不高,多亏下手早。 谈及书法艺术的交流与提升,张铁林说几大流派的书法,都充满大美,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可一较长短。学习书法,继承和捍卫最关键,在此基础上再创新。书法家是杂家,不仅仅是会写字。书法里包含很多元素,知识、技能、阅历、体力、性格等都会融合进去,世间万物皆有联系,触类旁通。他说演员生涯的积淀,让自己书法长进不少,庆幸拍片时见了那么多的珍贵书画,每当在戏中舞文弄墨时,他不由自主地感觉像是现实生活,自己在影视剧里批阅奏章时的状态很自然。 为传承文艺事业,张铁林担任了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说艺术之间都是互融共生的,要用艺术的思维办教育,让美术、声乐、舞蹈、表演等专业互通,课堂放开,学生只要愿学,可以进入每一课堂,最终成为“全家”。他说拍影视剧时,有些群众演员是在校学生,但他不愿过多牵扯学生精力。他说:“本科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认真读书,掌握知识,为将来创业打基础。” “书法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写字是一件优雅的事,掺不得半点心散和粗鲁。”张铁林先生讲话,轻松幽默,涉猎广泛,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让听者感到愉悦、亲近、可记忆,自然在过程中得到享受,在享受中获得知识,开阔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