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祥秋
长征,这个从小读了无数次的字眼,觉得那就是一个传说,一个故事。当今天再读,才懂得了那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温馨的当下,这正是我们缺失和有必要继承的。中国梦,那不是闭上双眼就能到来的幸福,那是需要奋斗的宏图。 烈火中才能淬出好钢,我们有必要去回望那并不遥远的风雨,淬我心魂,铸我胆魄。 温柔和善的水,被逼至悬崖,才有那纵身一跃成就瀑布的壮美。1934年10月,渴望合作,渴望和平的共产党人,被逼至生存极限,不得不完成的那惊世骇俗的舍身一跳。现在想来,应该感谢历史。 江西瑞金,一个小得像火柴头般的小城,真的就像火柴一样,在那最黑暗的日子中轻轻一划。谁能想到这一星火粒,就成就了星星之火,划出了一道长长的闪电,一道两万五千里的革命地平线。 长征,就此出发。 遵义,又一个小城,今天,让我们沉醉的也许是名扬海内外的杯杯美酒。然后,它却是长征路上真正的出发。这个“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像一枚铁扣,扣紧了中国革命紧要的一环。 赤水的激流,乌江的漩涡,金沙江的浪涛,泸定桥的铁索……那一道道天堑啊,谁能横渡? 那让飞鸟都胆寒的雪山,那让走兽也颤抖的草地,什么样的生命才能跨越? 天险、饥饿、疾病……更有凶残的敌人四面围堵。风雪里,那扑倒的一个灰色的身影,用生命最后的姿势,为掉队的兄弟们指引着道路;沼泽里,那高举的一只手臂,紧握的是那闪亮的军号;悬崖边,那个老兵最后的一次高呼,他说那是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 这,只是历史的激流里微不足道的细节,可回望长征,这些小小的细节常常让我落泪,正是这些,组成了那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好一个“只等闲”啊,毛泽东用他浪漫主义的一首七律诗,舒展了那段壮丽无比的历史画卷,也赋予一个党和军队乐观、英勇的动力。 长征,让我想起中国另一个奇迹的建筑,那就是长城。 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纵穿南北。然后,长城,不过是一个王朝为了自己的权柄而筑起的一道狐假虎威的铠甲。长征,却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为了祖国的光明、为了民众的希望挺起的铁血脊梁。仰望长城,回望长征,我觉得长征才是更伟大的壮举和奇迹,它是更有价值的历史蜿蜒,更值得赞叹的不朽。因为那是岁月进程中的一段红色抒写,是中华民族历史最重要的出发与抵达。那是革命精神的支撑,那是必胜信念的坚守。正是那群朴实得如草木一样的军队,用血肉和生命,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云淡风轻。 两万五千里的长途,更是两万五千里的高度,让我仰望这耸入云间的丰碑。80年,我们不能忘却,真的也不该忘却。回望再回望,我渐渐明白,而我们也一定要明白,长征精神真的是中国梦中必须的继承与发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