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托底 |
寿光为脱贫致富上了“双保险” |
|
|
□本报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张永升 宋晓青 10月24日,古城街道徐家庄子村35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该项目每天可发电200多度,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2016年,寿光市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在10个省定贫困村投资建设了7个光伏发电项目、3个蔬菜大棚项目,实现“村村有产业”。 近年来,寿光市按照“专业识贫,产业扶贫,分类脱贫,统筹帮贫”的思路,坚持统筹致富和全域脱贫的理念,积极探索统筹解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的新路子,量身定制脱贫对策,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与过去扶贫资金“撒胡椒面”不同,寿光创新扶贫资金运作方式,集中发展可持续、利长远的特色产业,确保扶贫后劲。“贫困地区脱贫,要靠产业发展,只有运作好扶贫资金,发展特色产业,让‘钱生钱’,变‘输血’为‘造血’,才能让贫困村和贫困户积累起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寿光市扶贫办主任王光明说。 在新建的古城街道扶贫大棚产业园区内,8个新建大棚依次排列。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市场+贫困户”的模式,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运营,运营期限13年,公司每年拿出40万元收益,用于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及相对贫困人员托底脱贫。此外,寿光利用100万元旅游扶贫基金,在有旅游区位优势的文家街道二黄村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利用小额扶贫贷款资金,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拟撬动金融扶贫资金3750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2015年,寿光对10个贫困村均派驻了“第一书记”,派驻单位共出资80多万元。2016年,派驻单位又为贫困村提供帮扶资金71万元;镇街区、村干部、巷长组成的党员干部“帮扶小组”和“关爱小组”,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就业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进行生活关爱,实行一户一策。 社会化扶贫大格局,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履行责任的平台。水务集团投资18万元帮助整修了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卧铺村的输水管道;市供电公司投资230万元用于侯镇黄疃村低压线路改造工程;人民财险出资12万元,支持田柳镇朱家崖村的扶贫大棚建设…… 为解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寿光市还在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出台了《寿光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资产及收益管理办法》,规定贫困村扶贫资产收益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贫困户托底脱贫;扶贫基金形成的收益统筹用于全市的托底脱贫;另外还在寿光市慈善总会设立扶贫专户,专门接受社会扶贫捐助,全部用于扶贫事业。 有资金支持,有产业发展,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寿光市贫困人口在脱贫的道路上正加速前进。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于忠义患有心脏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因病致贫。东斟灌村经过考察论证,提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市场+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村两委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每年进行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村里优先将土地转租给村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对于劳动能力较弱的,可以到合作社市场上装菜。“现在我们两口去市场装菜,一年能收入6万块。”于忠义说。朱家崖村60岁的董全英,老伴病故后,现在村委领办的友邦蔬菜合作社打工,每天挣五六十元钱;徐家庄子村马月坡因孩子生大病致贫,借助小额扶贫贷款建起了大棚……一项项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地,实现了贫困户“户户有托底”。 据悉,2016年底,寿光将实现1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75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