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当实干破解“天下第一难” |
——高新区新钢经济发展区棚改又快又稳的秘诀 |
|
□本报记者 马林峰 通讯员 刘宗辉
新钢经济发展区位于高新区东南部,面积25平方公里、有20个村级社区。然而,2016年这里却因棚户区改造一时“名声鹊起”,这个小地方不仅在3个月里完成4个社区887户搬迁,期间还创造了没有发生一起非正常上访案件的记录。面对棚改这一“天下第一难”,新钢实行的又快又稳,其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以居民为中心,实行自主改造 棚户区改造是改善民生的大好事。新钢经济发展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齐亚杰说:“棚改从法律上来讲属于居民自治的范畴,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变‘为民做主’为‘由民作主’。” 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新钢的搬迁创造性地采取了“自改委”自主改造模式。新钢经济发展区党委副书记王意顺说,“自改委”就是居民自主改造委员会,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全面负责棚改方案制定、面积测量、人口界定等工作。“自改委”有的由党员、居民代表及有威望的居民组成,有的则由全体户代表组成。“自改委”做法首先从谷家石门社区试点组成32人“自改委”,到中官探索组建以户代表为成员的“大自改委”,社区棚改的重大问题全部由“自改委”表决。 以亲情为依托,实现和谐搬迁 新钢坚持人性化搬迁、亲情化服务。高铁官庄的搬迁中,养殖户张会奎家育有8000多只鸡的房子需要拆迁。“如果继续拆迁,意味着那8000多只鸡多半就得热死,损失会很大。”张会奎说。看到这种情况后,社区干部立即提议召开了“自改委”会议,大家一致同意延长张会奎家拆迁时间,等到饲养的鸡出栏后再拆迁。这一下子解决了张会奎的担忧。 这样的例子在新钢棚改过程中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面对棚改中的群众异议,新钢突出法治理念引领,建立起事前防控、事中调处、事后化解的全过程矛盾纠纷解决机制,避免了信访案件的发生。 以干部为抓手,突出干事创业 7月29日最高气温达到39度,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这天也是高铁官庄社区丈量房屋面积的日子。早晨5点,社区干部就下手了。 “看到干部浑身湿漉漉地测量,脸晒得又黑又红,让我们感动。这样的干部,我们拥护。”高铁官庄社区居民李洪泰说。 棚户区改造是“天下第一难”,困难可想而知。但新钢棚改一线指挥部的同志每天5点到岗、晚上经常11点才下班,全天靠在一线、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批批干部作为、担当的例子。王意顺作为银通社区棚改现场指挥部总指挥,连岳父因病动手术都没来得及去探望,几个月下来自己也瘦了20多斤。官庄总支书记马寿涛在李石拆迁中捡到一张5000元的存折,他辗转找到失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