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我市推荐参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峡山关爱行动让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寿光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取暖锅炉安全
美化环境共建绿色家园
逄赧赧:让残缺生命变得完整
2016年1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逄赧赧:让残缺生命变得完整



  □本报记者 韩立新 于卿
  21岁是人生心怀憧憬,展翅翱翔的季节。这个年纪的逄赧赧远离家乡青岛的亲人,只身来到昌乐聋校工作。这年是1989年,她一干就是27个春夏秋冬。她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无声世界里,走过妙龄,度过青春,用爱心和执着塑造残缺的生命,用辛勤和汗水浇灌迟开的花朵,用质朴的教育情怀谱写特教赞歌,从容收获着美丽的人生。在今年9月份她被评为“潍坊好人之星”。
点燃聋童求知的兴趣
  刚来聋校,逄赧赧接手的是“加强班”。怎样教育好这些聋孩子,她可没少费心思。学生不爱进教室,她买来小人书和棒棒糖;学生坐不住,她发明了在游戏中教孩子知识。在她的教学中,孩子们每天都能感到好奇和新鲜。聋校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发音教学了,聋生比较难以过关隘。她苦思冥想,找到了妙计锦囊:每人一面小镜子,对准镜子哈气,让学生观察在镜子上哈气的方法,终于使学生学会了“h”的发音。学习“k”的发音时,让每个孩子嘴里含着一口水扬起头来,再用力向外送气而发出声音,有的同学还能用气流把水送得像小喷泉似地汩汩作响,着实妙不可言。就这样,她在课堂上领着同学们一遍遍地制造着“人工小喷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k”的发音。为教学生发好“g”音,让孩子感受声带的颤动和舌位的变化,她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伸进自己的嘴巴里。她忍住阵阵恶心呕吐,一遍、两遍……防止自己恶心呕吐,就在教室里放了个塑料盆。当看到聋哑孩子喊出“哥哥”“爸爸”“妈妈”时,家长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打开智障孩子的心门
  去年,学校实施全纳教育模式。逄赧赧又接手了一个“启智班”,这个班是融“智障、自闭症、脑瘫、聋哑”于一体的班级,有特殊学生26名。智障生随学随忘,自闭症孩子认为老师上课好像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脑瘫孩子大脑指挥不了自己的手脚动作,何谈拿笔写字?面对这样的一个“启智班级”,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们身上。她默默地观察着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学习特点,大胆尝试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教学。她把26个孩子分类进行教学,为每人制定一份教学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她边尝试创新改革,边教学实践,边编写适合孩子发展的教材。一年、两年孩子们有了很大的变化,都达到了各类的教学目标,家长们十分满意。去年,逄赧赧感到身体不适,查出患上肾肿瘤病,她硬是挺到寒假才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开学后逄赧赧腰上还缠着绷带,就站在“启智班”的讲台上。
爱心滋养学生的心田
  逄赧赧把总结出的教育孩子的一些好点子、好做法和家长进行交流,把班级里每个学生的进步都一一作详实记录,和家长一起共同培育孩子。小到剪指甲、梳头发、盥漱、洗澡、晒被褥;大到走姿、坐式、待人接物、习惯养成、心理变化、交通安全、交友等都做得细致入微,感动得孩子喊老师“妈妈”。
  汗洒繁花别样红,大爱毋庸多言,真爱掷地有声。这些年逄赧赧的心血没有白流,毕业的学生全部就业,都过上另外一种灿烂的生活。在对学生关爱同时,赢得学生尊敬和爱戴,逄赧赧用爱心和行动谱写出自己壮美的人生画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