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晓杰文/图
“赶考归来”“路遇龙女”“北海传书”“怒杀河王”“回返龙宫”“龙叔说媒”“归乡思念”“下凡相见”“喜结良缘”“美满得子”“龙宫探亲”“吉庆团圆”……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柳毅传说”这一美好的神话爱情故事可以通过12幅色彩亮丽、工艺精湛、人物鲜活、画面生动的木版年画表现得如此生动。 “柳毅传说”是我国“四大神话爱情故事”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以喜剧结局的神话爱情故事。2011年6月,寒亭区的“柳毅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协会员、山东美协会员、潍坊美协理事、寒亭美协副主席王乃云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数易其稿,终于创作完成了“柳毅传说”系列年画画稿。 神话传说世代相传 “柳毅传说”影响广泛,寒亭区是这一神话传说的主要散布地之一。如今在寒亭区朱里街道仍有柳毅山、柳毅祠、柳毅桥、柳毅井、柳毅读书处、天池、海眼等与传说相印证的景物,附近柳姓村落亓家庄族谱中亦能查到柳毅名字。民国《潍县志稿》中对此传说有详细记载。当地人对此更是世代相传,笃信有加。 相传唐代书生柳毅,胸怀大志,进京赶考。但因其无意打点考官,且文章犀利,针砭时弊,无奈落榜而归。归途之上,荒郊野外,遇一女子孤独牧羊,甚是凄凉,便上前相问。女子含泪相告:其本是北海龙王之女,下嫁给泾河王,未料其生性风流,四处寻乐,对己日渐生厌,且百般虐待,整日罚其郊外牧羊。龙女问柳毅能否帮其送信告知父王。柳毅慷慨应允,即昼夜兼程,赶赴北海,并按龙女告之的入海秘技,送信龙宫。闻知龙女在外受虐,龙宫上下一片悲伤,后宫的龙叔勃然大怒,怒吼而出,直奔泾河,怒杀河王,救回龙女。龙宫隆重设宴答谢柳毅,龙叔亦借酒来说媒,望柳毅能迎娶龙女。仗义行事岂为图报,柳毅当即拒绝,并辞别返乡。龙女感恩柳毅,并钦慕其正直善良,日夜思念,拒嫁他人。后决意下凡民间,托人说媒,嫁于柳毅。婚后二人相亲相爱,孝敬老人,喜得贵子。后柳毅得知爱妻便是当年龙女所变,更加恩爱。全家择吉日重返龙宫,喜庆团圆。正是:善有善报得美满,有情之人终成眷。柳毅后来得道成仙,与龙女一道,抑恶扬善,逢旱降雨,造福民间,广受崇拜。 两项“非遗”珠联璧合 早在“柳毅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与碰撞势必会有精彩的火花。那么,如何想到用木版年画的形式来表现“柳毅传说”的神话故事?带着好奇与疑问,记者采访了王乃云。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王乃云说:“将木版年画与‘柳毅传说’结合,既是对‘柳毅传说’的表现,更是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王乃云还告诉记者,“柳毅传说”虽历时久远,但其弘扬主旋律、倡树正能量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相符合。将此传说以木版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期达到弘扬人间正气、保护民俗文化、传承非遗成果之功效。 王乃云对“柳毅传说”年画创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她说:“我自己非常喜欢传统民间文化,对杨家埠木版年画情有独钟,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发挥了杨家埠年画中喜庆、浓彩、实用的特点,运用了细腻、简练、流畅的线条,并融入了个人审美观点。” “王乃云运用传统的杨家埠年画表现手法刻画其故事内容,清新艳丽,令人耳目一新。12幅作品节奏流畅,线、形、色都给人美的享受。这个流传千年的古代爱情故事在王乃云的笔下生动美丽。她娴熟地运用传统年画表现手法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背景道具,诸如云头、杨柳、石头、建筑等,都生动传神地讲述着这个美丽的故事,将观众带入美的境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李洋在看了她的作品后颇为欣赏,并认为:“王乃云这套作品给画坛注入了一股传统艺术的清风,让观众和学术界通过这套作品对传统年画又投入关注的目光。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体现出王乃云高超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修养,是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艺术创新孜孜以求 山东省美术教学基本功一等奖;山东省美术优质课一等奖,课题研究论文《弘扬民间文化 培养爱国情感》获得教育部“学校德育创新行动研究”大赛一等奖,《年画、风筝民间艺术进课堂》获潍坊市政府第一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一路走来,一个个成绩印证了王乃云在艺术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目前,王乃云创作的《柳毅传说》年画正由杨家埠和兴永画店十三代传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乃东先生进行刻版,不久将面世。 “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出更多的精品,留给后人。”王乃云笑着说道。艺术的征途没有终点。从平面美术画作到年画演绎神话故事,从自然山川到人情风物……王乃云的作品题材之广泛,艺术表现手法之丰富,都令人赞叹。她用一份“匠心精神”力求每一幅作品都“新、奇、巧、妙”。 “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希望艺术教育从孩子抓起,从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他们加强辅导和培养,让我们的艺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谈起艺术的教育与传承,王乃云如此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