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全力为群众健康护航 |
——我市推进卫生计生融合创新发展纪实 |
|
近年来,我市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深化医改、保障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围绕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方针,积极推动“五项创新”,大幅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健康民生,取得重大进展。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目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5岁,高出全国近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全省、全国前列。 推动制度创新 建立分级诊疗新机制 针对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分级诊疗试点。利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密集特点,发挥县域医疗联合体资源共享优势,突出市内专科医院专病防治能力,分别推行三种分级诊疗模式: 中心城区模式。根据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和核心医院辐射能力,主要分为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两个层面,以高血压、糖尿病两个病种为主,目前中心城区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与2家以上的二、三级医院签定了服务协议,社区专科医师与居民签约率达到了85%,确保患者有序转诊。 县域模式。以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或医疗集团为载体,以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30个病种为主,制定《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明确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以及转诊标准、转诊流程,建立起了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模式。 专业联盟模式。发挥特色专科优势,采取“上挂下延、纵向整合、横向合作”的方式,积极与市外知名医院、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分别组建专业合作联盟,在联盟内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施分级诊疗。目前,我市已先后在精神卫生、妇幼健康和基层呼吸病三个领域建立起了疾病防治联盟。同时,深化医联体、技术人才、医保杠杆、价格政策和信息化手段“五项支撑”,确保了分级诊疗顺利实施。 相关链接 分级诊疗制度 为构建科学合理诊疗秩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根据国家、省要求,我市于2015年启动了分级诊疗试点,并有序推开。分级诊疗流程如下: 基层签约服务流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对诊断明确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订服务协议,建立专病档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治疗、体检、健康管理。 基层上转患者流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由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后,开具转诊单,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二级及以上医院服务流程 1、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对诊断明确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范围的患者,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并定期派专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巡诊、出诊,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2、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对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的患者,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转诊单,将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上转患者流程。患者在治疗期间,病情发生变化、超出诊疗能力的,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联系上级医院,开具转诊单,将患者转至较高水平的上级医院。原则上,县域内患者转诊优先转至中心城区三级医院。 目前,全市已有8家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第89医院、潍坊市中医院、诸城中医医院、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3家创建为三级乙等医院:诸城市人民医院、寿光市人民医院、高密市人民医院;19家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安丘市人民医院、昌邑市人民医院、临朐县人民医院、昌乐县人民医院、坊子区人民医院、寒亭区人民医院、青州市中医院、寿光市中医院、安丘市中医院、高密市中医院、临朐县中医院、昌乐县中医院、青州市妇幼保健院、诸城市妇幼保健院、寿光市妇幼保健院、安丘市妇幼保健院、高密市妇幼保健院、昌邑市妇幼保健院,1家创建为二级乙等医院:临朐县海浮山医院。 推动体制创新 打造“医联体”资源配置新模式 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率先开展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市医改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医疗联合体的指导意见》,探索形成了“4351”模式。 明确四项原则。即:政府主导、自愿结合,龙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双向选择,自愿结合;打破界限、区域统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性质、投资主体、隶属关系,打破区域界限和层级限制,同等待遇、一视同仁;横向竞争、纵向整合,“医联体”内医疗资源上下流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维护患者、医院、医保经办机构的权益,促进各“医联体”健康发展。 建立三种模式。包括以高密市“医疗集团”为代表的紧密型“医联体”“医联体”内各机构在人、财、物方面由龙头医院统一调配,实现经济利益一体化;以潍坊市人民医院“托管经营”为代表的半紧密型“医联体”,龙头医院派驻专家和管理团队进行经营管理,被托管医院实行“五不变”(资产归属不变、独立法人不变、医院事业性质和功能不变、财政拨款渠道和标准不变、职工身份及待遇不变);以青州市“对口帮扶”为代表的松散型“医联体”,龙头医院向下级医院提供专家和技术支持,实现“医联体”内的信息互认、转诊等,但在人员调配、利益分配等方面相对独立。 配套五项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完善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对“医联体”发展的助推作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购用政策,允许经过审批的药品自制剂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内使用;完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适度拉开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及以上医院的支付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提高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的参保病人的报销比例;加强人才支持力度,制定措施,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各“医联体”间和各“医联体”内部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区域性的远程会诊机制。 落实一个规范。出台《潍坊市医疗联合体章程制定办法(试行)》,指导各“医联体”制定各自《章程》,明确“医联体”成员以《章程》为依据,促进规范健康发展。到目前,全市共建成“医联体”27处,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做法被编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案例集》。 推动体系创新 构建“网底”服务新格局 村级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的“网底”,承担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职责。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农村社区卫生室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纳入了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确定自2016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全市规划建设663处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备、能够满足农村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规范化农村社区卫生室,要求今年完成总体任务的30%,2017年再完成50%,2018年全面完成。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市卫生计生委、规划局、住建局、财政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农村社区卫生室规划建设标准的指导意见》,坚持规划设置、管理服务、人员配置、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五个统一”,科学规划设置,统一建设标准,加快建设进度。市级财政为每个社区卫生室补助资金5万元,专项用于必要的设备购置补助。目前,已完成121处,到今年年底将建成200处。在此基础上,市卫生计生、发改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贯彻潍办字〔2016〕35号文件精神,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推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相关链接 规范化农村社区卫生室建设制度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市卫生计生、规划、住建、财政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农村社区卫生室规划建设标准的指导意见》,对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 业务用房。根据服务人口和业务需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科室设置。应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药房等,根据需要设置康复护理室、计生指导室、心理咨询室和值班室。 床位设置。至少设观察床5张,并可根据服务人口数量和医疗功能定位,设置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康复病床。不设住院病床。 人员配备。以服务人口1-1.5‰的标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等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以及护理、药剂等相关卫生技术人员。 设备配备。应配备诊断床、血压计、心电图机、血糖仪、治疗推车、急救箱等与开展业务工作相适应的基本设备。开展中医治疗服务的,还应配备针灸器具、火罐等中医治疗器具。 推动机制创新 探索购买服务新创举 为适应城镇化加快发展趋势,提升中心城区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能力,面对政府直接举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覆盖不全、技术人员缺乏等实际,探索实施了以“政府购买”为关键环节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坚持做到“四个统一”。 统一规划设置。注重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对医疗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一次性规划布局到位,通过公开招标,竞争准入,从1000多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竞标确定8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起了“10分钟社区就医圈”,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无缝隙覆盖。 统一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成本,由政府按辖区内服务人口数每人每年70元的标准“购买服务”,仅此一项,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就投入5000多万元。 统一服务内容。服务内容包括居民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人均45元)和基本医疗服务(人均25元)。其中,基本医疗服务内容包括四大类:即免费提供8项基本检查项目和7项基本治疗项目;3项基本康复项目均按国家规定标准的60%向居民收费;国家基本药物全部按招标价格“零差率”销售。 统一绩效考核。每年市卫生计生委都联合市财政局,对全市各县市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同时,把医疗服务提供、医疗质量管理、基本药物管理、服务提供效率以及居民综合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既保证了服务质量,也防止了低效率。我市“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的做法被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向全省推广。 相关链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实现医疗卫生公平可及制定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按照国家、省统一安排,我市自2009年开始,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实施了由各级财政承担、居民免费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目前,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已由最初的15元提高到了45元,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2大类4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性传染病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艾滋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04.38万人免费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776.54万人,电子建档率85.87%;0-6岁儿童规范健康管理39.17万人,孕产妇规范健康管理5.74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49.99万人,高血压患者规范健康管理46.56万人,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15.97万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3.10万人;其他服务项目均有序推进。 推动方法创新 提高优质服务新能力 围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创新方法举措,大力实施“三项工程”—— 全员医技水平“练兵、比武”工程。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着眼于“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全面提升”目标,突出基层卫生、疾病防控、急诊急救等重点领域,层层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目前已有3000余名基层医护人员参加竞赛,促进了学习业务、规范服务和能力提升。在今年10月底举办的“全省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省级决赛中,我市获得总成绩第一名的佳绩,名列全省3个“优秀组织奖”之首,同时寿光市上口中心卫生院代表队获“基层卫生团体第一名”;另有3名同志分获个人项目第一名、第二名和第四名。 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展“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优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创建活动,以此为抓手,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已有4处乡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国首批“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目前又遴选15处乡镇卫生院上报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参评。潍城区西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被省卫生计生委推荐到国家参评“全国百强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融合创新工程。围绕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重点推进计生与妇幼、医疗与养老、中医与西医“三项融合”。以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乡级计生技术服务机构整合,组建新的县、乡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全市27家助产医疗机构创建为“爱婴医院”。对建成的养老机构,配备医疗服务设施;对新建的养老机构,规划医疗服务功能;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以签约服务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医养结合服务机构9处,开放床位3670张。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潍坊全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92%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3%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相关链接 妇幼健康服务“六免”制度 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市先后出台综合性防控措施,实施了出生缺陷综合干预“六免”政策。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婚检5.21万对,婚检率达80.62%;累计实施农村妇女增补叶酸6.01万人,服药率达97.7%;实施免费孕检12.42万人,覆盖率94.8%;实施免费唐筛10.69万例,免费新筛11.97万人;PKU患儿特殊食品免费供应64人,共补助128万元。 免费婚检。凡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或一方为潍坊市户籍,可到当地婚检机构免费进行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检查。 免费增补叶酸。为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免费增补叶酸。 免费孕检。对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夫妇的目标人群,每孩次享受一次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免费唐筛。对我市常住人口免费进行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和高风险者确诊,及早发现唐氏综合征等患儿以及其它染色体数量、结构异常等作出诊断。 免费新筛。对父母一方具有潍坊市户籍、在潍坊市内具备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产妇所娩活产新生儿,均可免费进行新生儿四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简称“四病”,即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初次筛查。 免费PKU特殊食品供应。凡在市新筛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参加筛查并确诊、治疗的6-18周岁潍坊市户籍的苯丙酮尿症患儿,每名患儿每年补助2万元,专用于购买特殊食品。 郭小刚 崔树芹 宿希龙 陈伟 万志刚文/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