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里, 遇见不一样的潍坊 |
——我市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打造文化“新名片” |
|
10月28日,峡山区举办了以“中国梦、潍坊美、峡山秀、华安情”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潍坊(峡山)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历时六个多月的微电影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评作品2689部(个),其中国际作品12部,评出《等风来》《村主任》《一场雾霾引发的官司》等最佳作品奖20部,十佳作品、十佳导演、十佳编剧等十二个奖项。据悉,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区微电影品牌,峡山区将于2017年1月7日举办第三届全国微电影春晚。 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是我市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各影视文化制作团体,结合潍坊本土文化,培育独具特色的影视文化,全力打造潍坊文化“新名片”。先后涌现出《风筝谣》《好人徐林收》《郑板桥的故事之潍水谣》等多部体现潍坊地域特色,反映潍坊本土文化的影视作品。目前,我市已有中动文化、新影华安、泰岳兄弟等10家影视公司。全市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传播潍坊本土文化牵线搭台,实现了文化产业提升和文化惠民新突破。 “潍坊出品”登上国内外领奖台 今年8月,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山东泰岳兄弟影视公司联合投资拍摄的,全国首部版权题材系列微电影《风筝谣》上线公映,该部微电影立足版权宣传这一主题,通过版权侵权案例,揭示版权给普通百姓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取景地全部在潍坊,人民广场、风筝广场、杨家埠等在影片中以独特的视角悉数呈现,为市民奉上一场精美的视觉盛宴,让观众领略到了不同的鸢都新貌。并获得2016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活动暨第三届山东省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优秀微电影一等奖。 11月26日,由我市本土企业山东泰岳兄弟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纪录片《贡秋卓玛》,更是一举揽获美国焦点电影奖青铜奖,希腊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耶拉派特拉奖观众奖,摩洛哥丹吉尔国际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新西兰几维鸟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伊朗德黑兰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印度尼西亚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等6项国际大奖和国内电影节奖项。他们将家乡的作品推向了世界舞台,对推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土文化激发影视发展活力 “我市文化底蕴丰厚,下大力气挖掘本土文化必将为我市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泰岳兄弟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同锐颇有感触地说。 潍坊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自然景观,历史名人层出不穷,晏婴、郑板桥、郭味蕖等挖掘潜力巨大,不同时代的名企代表、烈士、英雄人物等,呈现到荧幕上都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立足峡山本土景观创作的微电影《峡山湖畔》,讲述了两代人建设峡山水库和保护峡山湖的感人故事,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峡山湖的美丽风光和峡山人的高尚情操,讴歌世间真情的美好。在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第三届“金丹若”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上分别获最佳旅游题材奖、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大奖。该影片借势旅游产业的大平台,深入挖掘潍坊本土的人、事、物,写出了一篇产业高度关联、具有多重效益的文化旅游业大文章,在阐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我市目前正处于影视文化产业上升期,影视文化类作品逐渐走进了市民生活,作品层出不穷,市民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随着我市本土文化宣传和推广力度的逐渐加大,影视文化产业也将成为我市文化发展的“新名片”。 本报记者刘文研 薛静文/图
刘同锐:光影流转 “情怀”始终 漫漫光影长河中,星光璀璨。出生于沂蒙山区的他,始终不忘的是童年电影院里那个神奇的窗口,窗口中透射出的奇异光束,像魔术师,在大银幕上变幻出色彩斑斓的故事画卷。30多年过去了,他始终怀揣着儿时的电影梦想,用山里人固有的朴实与坚韧,坚守着那份不忘初心的电影情怀,毅然走上中国电影人之路。他,就是山东泰岳兄弟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同锐。他始终朝着梦想,一路前行,打造着属于自己的梦工厂。 对于跨界进入电影行业,刘同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贴切的词——“情怀”。正是这份执着,使他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他看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电影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定格特定历史时期经典,并呈现给不同时代的人们。从此,刘同锐对电影多了一份“家乡情怀”。他没有选择去一线城市,而是选择了潍坊,在家乡展开自己的电影梦想。刘同锐告诉记者:“潍坊文化博大精深,风筝文化、木版年画、书画艺术皆享誉四海,历史名人刘墉、郑板桥、郭味蕖等声名远播,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如果不能通过影视文化这一载体进一步发掘,进一步传播,将是一个多大的遗憾。身为潍坊人,我有这样的责任为家乡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2014年由泰岳兄弟出品的《裸归2014电影版》,在2016年春节期间全网点击量超过5亿次,居于全网第五位;2016年由泰岳兄弟联合摄制的功夫影片《太极先锋》参加美国第四十九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动作片、最佳电影宣传两项大奖;2016年7月,公益性微电影《风筝谣》《念念》《生如夏花》,分别在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单元,荣获优秀微电影第一名、第四名和第十一名;今年6月,历时两年拍摄完成的《贡秋卓玛》更是揽获多项国际大奖。 本报记者刘文研
万山:百姓故事 百姓演绎 一群从来没有演过戏的普通群众,一场没有任何酬劳的义务表演,一个源于老潍县的故事,被他们演绎出了别样的喜剧感。 这就是正在拍摄中的潍坊贺岁网络大电影——《郑板桥在潍县》之《巧姻缘》。12月14日,记者见到了因剧组转场得以短暂休息的导演万山。 “《巧姻缘》一共25场戏,现在拍了16场了,预计12月底杀青,2017年春节前上映。”万山介绍说。《巧姻缘》是万山拍摄的郑板桥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前两部《审石头》《断案》采用了微电影的拍摄方式,早已播出,反响十分热烈。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清廉,政绩卓著;他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在潍县任县令7年。在这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也成为了郑板桥系列电影的剧本内容。 “拍摄郑板桥系列电影,主要是想让潍坊人更了解郑板桥,了解当年的潍县风土人情。”万山是潍坊人,他自小就对潍坊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工作之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南方,为自己的影视事业打拼。但在他心里,“想为潍坊文化发展做点什么事”的念头一直没断。“我特别珍惜郑板桥系列电影的拍摄机会,让我可以用镜头把潍坊的文化符号、民俗传统等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潍坊,了解潍坊这座城市。”万山说,自己所有的工作都是公益性的,分文不收。不仅如此,电影里面所有的演员也都是义务演出,演员都是潍坊本地的老百姓,没有什么表演经验,凭借的只是一腔热情。 “潍坊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这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基础。”谈及潍坊目前的影视产业发展现状,万山说,随着城市经济的腾飞,潍坊近些年影视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影视公司,做出了一批叫座又叫好的作品。“潍坊流传着与郑板桥有关的故事多达200多个,我希望能一直拍下去,拍出原汁原味的郑板桥,拍出潍坊的风土人情,也拍出潍坊人的精神气。”万山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薛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