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传统美德,培育敬老家风,建设和睦家庭,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富裕文明新潍坊建设,近几年来,全市各级、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推荐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孝星人选,在层层推荐、媒体公示、群众投票的基础上,已评选出了四届“潍坊市十大孝星”。 这些孝星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我市积极打造孝德文化品牌,开展孝道美德宣传教育,营造孝亲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的老年人是昨天的年轻人,今天的年轻人是明天的老年人。学习宣传孝星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传承孝德文化,正是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的最好实践。我们相信,培育和树立新时代敬老爱老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和引导,必将让敬老爱老成为社会风尚、深入人心。
把老年人的事儿放在最前面 ——记第四届“潍坊市十大孝星”、坊子经济发展区刘家柳沟村支部书记岳立华 □本报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葛 燕 1952年出生的岳立华也是一个老年人了,然而,他今年被评为第四届“潍坊市十大孝星”,是这届孝星里年龄最长的,也是大家最敬重的。熟悉他的人都说,老岳作为坊子经济发展区刘家柳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发展经济社会稳定的事儿抓在了前面,把老年人的事儿也抓在了前面。 在刘家柳沟村,老年人人人有保障,不少熟悉这个村村情的基层干部说,回头看一看,岳立华把老年人的事儿放在最前面考虑,还真得好好向他学习。坊子区老龄办主任栾桂梅曾在坊子经济发展区任过职,她对岳立华的评价很中肯,在老龄化形势下,前些年老岳替老年人想得长远,做得实在,眼光还真是超前啊。 岳立华说,大家伙儿相信他,他作为刘家柳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就应该替老少爷们办事,办好事,办实事。村里经济发展好了,大家伙儿心才稳,村风民风好了,大家伙儿心才齐。多年来,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多年来,岳立华脚踏实地,做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积极探索创建“支部+合作社”(支部牵头、合作社管理)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做好新技术推广应用,投资80余万元,组建了潍坊绿卫种植专业合作社,完成了各项配套设施,保证农民多渠道增收。 刘家柳沟村还是省级文明村,在这块奖牌的背后,凝聚着岳立华和村“两委”班子的拳拳之心。早在十几年前,岳立华就把敬老爱老孝老的种子在村里播下去了。目前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几十位,年龄最大的九十七岁,多年来,岳立华善待老人的行动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有事没事的,岳立华到他们家去看看,问问他们有没有需求,看有没有能帮上忙的地方;逢年过节岳立华挨家挨户去走走问个好;每逢有老人生日,岳立华一定要登门祝贺,老人们说,岳书记到家里站一站,让小辈们长脸,也让老人们心里暖暖的。 刘家柳沟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行了规划,为了让老百姓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生活,岳立华带领村“两委”多方筹资,对村内各大街道进行亮化,更新村内路灯44盏。为了使吃水及时有序,维修自来水管道860米,修建水表池子20个,安装水表300个,保障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 在村容村貌整治中,村里的老年人非常积极,也起到了“定盘星”的作用。原来,在整治前夕,岳立华就和村里的老年人说,当年村里规划建设时,大家都是四五十岁的壮劳力,给村里出了大力。这次村容村貌整治,年轻人大多在外面上班,早出晚归也很辛苦,留守在家里的老年人得帮年轻人一把。这下,村里的老年人全员总动员,房前屋后打扫卫生,清扫街道两边垃圾,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垃圾由村里统一运送出去。岳立华动情地告诉记者,村庄焕然一新,老年人功不可没。 村广场和村委大院一墙之隔,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广场里人满满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荡漾村庄。记者看到,村委大院里的公示墙上,刘家柳沟村“美德坊子”善行义举四德榜上,岳立华、其他六位村民和村干部成为个人品德优秀典型,家庭美德榜上,有19位村民光荣上榜,他们都是孝敬老人的孝子贤媳,是被村民推选出来的榜样,在对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方面做得非常好。 同时,岳立华从村里有限的资金中挤出20万元,建设了健身广场,并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投资100多万元为全村147名六十岁以上老人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和谐。 岳立华投资百万元慰老人,他不仅是孝星,还是潍坊市敬老模范先进个人。孝亲敬老永无止境,岳立华正在筹建刘家柳沟村老年协会,目的只有一个,让老年人更加安逸和高兴。 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这三个“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的新要求。如何落脚在社区则直接关系到每一位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岳立华在最基层扎扎实实地做好老龄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继续前进,共圆梦想。一进村委大院,迎面而来的是这样的誓言。我们相信,岳立华一定能够心想事成。因为,他把老年人的事儿放在最前面。
她用爱温暖“夕阳余温” ——记第四届“潍坊市十大孝星”、昌乐春雨社区义工公益服务中心主任王爱芹 □本报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宋全爱 她用爱温暖了老人的心,她用爱带动更多的人走近老人,温暖老人;她在热心志愿服务事业中,创新提出了“夕阳余温”的为老服务项目,让老人们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她就是昌乐春雨社区义工公益服务中心主任王爱芹,她自2012年做志愿服务开始,到成为义工公益服务的组织者,带出了一支有400多名志愿者的义工队伍,她用爱心作轨道,划出了敬老爱老的同心圆。 只为老人那颗期盼的心 1989年王爱芹高中毕业,结婚后她和丈夫开过砖厂,种过果树,最终她选择了一方好水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养鸡的好路子。她养的鸡喂的是中草药,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方子”,还吃着胡萝卜和洋葱,她养殖场的鸡和蛋,不仅没有任何药物残留,而且营养均衡,口碑相传,供不应求。 在事业上王爱芹是个有心人,为让大家共同致富,带领乡亲们成立了昌乐隋姑山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周边人眼里,她这个合作社理事长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好心大姐。每天忙完养鸡场的工作,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义工的工作中来。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加入了潍坊社区义工联合会,开始了她的爱心之旅,并在其中收获了助人为乐的体验,坚定了她做义工的决心。 王爱芹至今还记得那一天的场景,那是2012年正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她去青州庙子镇杨集安村做义工,为老人们理发。当时村里还有10个老人,他们不愿意迁出村子,坚守在把他们养大的村庄。当王爱芹她们做完义工要离开时,一位老人一页一页地翻着手中的日历牌,指着一个日期对她说:“你们下个月就是这一天来。”看到老人期盼的眼神,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 从此以后,每月一次到山上为留守老人理发成了王爱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次,她的膝盖被烫伤,二十多天不能下床走路。可是一到为老人理发的日子,她还是强忍疼痛出了门,艰难地到达山顶,完成了那次志愿服务。当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时,她的心中充满了快乐。 几年来,王爱芹和她的义工伙伴们与杨集安村的老人情感日浓,每月都要到村里来一次大服务,给老人理发、修脚,还给老人包水饺,陪老人聊聊外面的世界。 在王爱芹等几位义工骨干的带动下,2013年成立了潍坊社区义工联合会昌乐分会,王爱芹担任副会长一职。她开始有组织地开展爱心奉献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敬老活动,到敬老院给老人们理发、打扫卫生,陪老人们下棋、解闷。 王爱芹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她亲近老人,在为老服务中,从来没有嫌弃过老人。有一次,她见有位老人在床上轻声呻吟,还没走到床边就闻到一股恶臭,原来老人患上甲沟炎已化脓,两只脚肿胀不堪,厚厚的积灰遍布整个脚面,但是老人任性、怕疼,多次拒绝服务员为他清洗患病的双脚。王爱芹“不死心”,像哄小孩一样哄了好一会,最后老人才同意让她清洗患处,在服务人员的帮助下,她用了三大盆温水终于把老人的双脚洗得干干净净。仔细给老人涂好药膏后,看到老人因病痛减轻脸上有了笑模样,王爱芹这才长舒一口气。 常年的志愿服务,也让义工和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她们敬老扶弱,用友善的正能量,感染着每一位老人。现在许多义工中的姐妹都成了老人们的“干闺女”,每次去敬老院,很多老人拉着她们的手说:“闺女,你们又来了。”而对王爱芹她们来说,“让我们像到家了一样,那种感觉格外亲切。” 自从做义工后,原来曾经爱玩的王爱芹一次也没有出去旅游过。她的境界也在持之以恒的服务中升华,在一件件点滴小事中见到了真情。 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 从加入义工队伍的那一天起,王爱芹就把敬老放在了第一位。2014年5月,王爱芹又筹划到民政局注册春雨社区义工服务中心,她说:“注册后,管理会更规范,发展会更快。我们欢迎一些退休干部职工加入到社区义工里来,也吸收、培养一批年轻人,一些后备力量,将来能把义工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做义工活动不只要出力,还要花钱。对王爱芹她们六个发起人来说,谁参加活动多,谁出的费用就多。今年她被评选为第四届“潍坊市十大孝星”,3000元奖金马上被她用到义工活动中。 每一次的义工活动,王爱芹都会提前和义工组织里的志愿者们充分准备,力争把事情能够做到最好。每次活动结束后她还要进行总结,为下一次活动积累经验。虽然是女人,但她的大气、包容和付出让春雨社区的义工们心悦诚服。“大多数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都是王爱芹做的,活动以后也是她来总结。而这一些,平时我们义工都是看不到的。”义工刘进云这样评价王爱芹。 而对于王爱芹来说,她最大的欣慰是在春雨社区义工里面,有很多像她这样在默默地为老人服务着的义工。有一次潍坊社区义工联合会昌乐分会会长王长庚去给一位老人理完发后,老人乐恣恣地说:“给我理发省下五块钱,买苹果吃也很好。”原来,老人理一次发要走很远的路,而且5元钱对一位没有收入的老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开支。“我们每个月在养老中心活动结束后,妇代会主任宋丽红一定回到她的老家,免费给农村老家的老人们理发,我觉得这是我的骄傲。”王爱芹为同是义工的兄弟姊妹自豪。 通过王爱芹近五年来的带动,在昌乐有了几百个像她一样为老人服务的人。“我奉献,我快乐”。她们身穿红马甲,脸上带着热情和笑容,无怨无悔地为老人奉献着爱心,还为那些贫困学生和深陷困境的家庭送去温暖。 为老服务“金点子” 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到为老服务的义工队伍中,去年,王爱芹提议“动动手指做公益”,她和义工们把公益信息发到朋友圈,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参加。王爱芹说,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朋友圈带起来的话,义工为老服务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力量。 王爱芹发动老义工带新义工,让更多的学子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去年,她带领着学校的一群学生去参加义工活动,她去给一个濒临离世的老人理发,老人房间的味道也不好闻,同行的孩子们有些害怕。为了让孩子们放松下来,王爱芹说:“人总会有生老病死,咱们得让老人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界。”事后,孩子们感觉做义工不只是为他人奉献,而且还有着使命感。 在多年的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中,王爱芹渐渐地摸透了老人的心思,认为老人们孤独的心理来源于那份不被需要,处于一种不乐观的消极生活状态,她发掘老人们的特长,创造性地提出了“夕阳余温”的服务新项目,被大家誉为为老服务的“金点子”。 王爱芹发现,老年人因为体力和精力的原因,普遍感觉自己“没有用”,但是只要向他们请教他们这一辈人的经验,老人们就会打开“话匣子”收不住,特别开心。当听到老人们说感觉自己能发光发热时,王爱芹也开心得不得了。 在王爱芹的影响和带动下,义工与老人们的关系更近了,敬老院的老人常常数着日子等她们去,有的老人用桃核雕刻小篮子、小葫芦等手工艺品,拿出来分给大家。敬老院的老人们相互之间交流多了起来,整个敬老院大家庭的生活其乐融融。 由于常年忙于公益事业,王爱芹对家人的照顾自然是少了许多,家人也是有意见。“有时候难免会有些冲突,我会采用一些迂回的战术,动员我对象和儿子都去参加志愿服务。通过参加志愿活动,他们也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这样他们就更加支持我的工作。现在,他们也会不定时地参加我们的社区义工活动,也算是我们的‘编外义工’。”王爱芹让志愿服务来了个“全家总动员”。 众人划桨开大船。昌乐春雨社区义工公益服务中心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具有400多名志愿者的队伍,将敬老的薪火传播得更远。“昌乐好人”、潍坊市“最美志愿者”、省“三八红旗手”“潍坊好人”……一项项荣誉向王爱芹扑面而来,而她还是如平常一样,默默地用爱温暖着老人们。 孝爱无边 大爱无疆 ——记第四届“潍坊市十大孝星”、 寿光市博爱老人服务中心院长李玉梅 □本报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袁 晶 她是兢兢业业的忙人,身为养老院的院长,把爱奉献给养老院里“没有血缘的亲人”;她是院里所有老人的女儿,当老人的亲生儿女束手无策,保姆都不愿意伺候时,她总能接过沉重的担子,用真心换得老人的丝丝笑容……她就是第四届“潍坊市十大孝星”、寿光市博爱老人服务中心的院长李玉梅。 李玉梅从2006年开始从事养老事业,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当她看到这些失能老人的儿女虽孝顺但没有分身术、不能时刻守在老人身边,老人更需要关怀和照顾时,就与养老中心的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了这些老人最后的家。 “2013年单位建立了这所专收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中心,这3年,养老中心共赡养40多名失能失智老人,我们始终把爱作为永恒的主题和宗旨。”在日常的工作中,李玉梅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默默无闻奉献换来养老院老人安详的晚年。 虽无血缘之系,却施儿女之情 “老人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家属把老人托付于我们,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尽意做好服务,让老人开心、使家属放心。”李玉梅的所言所行,让送老人到养老院的孩子们心里踏实。 记得去年3月的一天晚上,76岁的王大姨突发心脏病,情况非常危险,她的孩子在美国回不来,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李玉梅马上带上现金用车把老人送进医院,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老人脱离了危险。主治医生说:你们若再晚来5分钟,这人就没命了。老人的孩子不在身边,李玉梅日夜陪护在身边,一日三餐悉心照护,直到老人的孩子回来。孩子热泪盈眶地说,“是你们给了我妈第二次的生命……”李玉梅说:“你们的父母也是我们的父母,养老院就是老人的家,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每一个来到这里的老人,我们都可以让他们在最后的日子里,活得有尊严,心中有期盼。”李玉梅始终认为,临终关怀是给老人最大的尊重,而她也想用实际行动,给那些亲人不在身边、弥留之际的老人带来最后的温暖,让他们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据李玉梅回忆,还有3天就要迎来2015年,92岁的魏大爷突然开始饭量减少,生命体征急速下降。“10多年来,他每天都要靠15种药物来维持生命,各个器官早已衰竭,我们将他送医,医院也没有办法治疗了。”李玉梅就带着员工在过年期间轮流值班,对老人24小时进行陪护。在这期间,他们用棉棒蘸水滋润老人的嘴唇,给老人按摩,整整六天六夜,直到老人安然离世。“我见过了太多的老人,最后一面见到的往往是我们护理人员,而不是自己的儿女,而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弥补他们的遗憾。”老人的家人对他们的行为大为感动,第一时间给养老院送来锦旗,“李院长他们真是不是儿女胜过儿女,真正做到了替社会分忧,代子女尽孝,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人来到世间,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会经历风华正茂,而每个人也终究会有老去的一天。既然老人来到了我们养老院,我就希望可以像女儿一样孝敬他们,让老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李玉梅如此说道。 这里住着一位90岁的老人叫张芝兰,联系入住的是她的女儿,当时她女儿问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里有灵堂吗?就是今晚上去世了也不会埋怨你们的,老人在其它养老机构住过,因事太多且精神异常伺候不了,人家不收了,回家后也请过几次保姆都伺候不了,我们5家轮流伺候都累垮了,听说你们对老人好,我们就把老人送来了。 老人来的时候,生命奄奄一息,面色苍白无力,一头白发,不能站立,还带着一包特殊的东西:寿衣。女儿说,在家实在没法伺候了,事太多,白天晚上不让人睡,把我们做儿女的都累垮了,所以把老人送到你这里来。于是老人就这样住了下来。 通过几天的观察护理,发现老人身体和精神都有问题,日常不能正常饮食,还有大便不畅、便秘的情况,更让人担心的是身上还有多处褥疮;不但有精神亢奋、晚上还有大喊大叫的状况。李玉梅亲自用食物蔬菜搭配调理,制作成流食,中间加上水果打汁的补充,在不见效果的情况下,最后用药物开赛露肛门用药,结果还是没有效果。李玉梅便用手一点一点把粪便抠出来,然后用温水洗净,这样便迅速缓解了症状。 对于老人的褥疮,李玉梅每一个半小时给老人消毒、上药、翻身;对老人的精神异常,药物也不太管用,特别是到了晚上,她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大喊大叫,护理员也没有办法。李玉梅就干脆住到老人的房间里,给她按摩、擦身,陪她聊天。 就这样慢慢地过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老人的褥疮完全好了,头发也由白变黑了,与人交流也正常了。儿女每次探望都发现有不同的变化,孩子们感动地说,没想到老人越活越年轻了,你们都把她养成老神仙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把院当做家,只愿温暖他人 40多岁的李玉梅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奔波在家庭和养老院之间,常年睡眠不足,由于过度劳累,日渐消瘦,白细胞值也降到了标准值之下。前段时间,家里老人生病,两个孩子面临高考,而自己丈夫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现在停止工作在家休养,一个个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个娇弱女子身上。即使这样,李玉梅依旧没有放下养老院的工作,每天早早到达养老院,陪老人们聊天。 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因为年龄大了而与外界缺乏交流,李玉梅不厌其烦地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为老人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给老人的精神注入一缕温暖的阳光。 “我感到累,但是老人们比我还累,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有的瘫痪,有的无儿无女,这活儿总得有人去干,不是吗?” 在这期间,李玉梅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但是她没有抱怨,用自己小小的身躯撑起了大家和小家。 在养老院里,李玉梅既当院长,又当护理员、采购员,因为条件有限,许多事情还要亲自来做。“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是要在人活着的时候多尽孝啊!”李玉梅总是劝说老人们的儿女多来探望老人,“我们这里虽然是家,但是老人们更加需要自己儿女的关怀。” 芝兰馨香,美德流芳。李玉梅希望用专业和爱心照顾好每一位老人,在大家和小家之间,她尽量做到兼顾,将“孝顺”二字熔铸在自身行动中,以平凡的人生传递人性的关爱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