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2014年7月,诸城市密州街道东武小学合并到文化路小学,成为文化路小学东武校区,有教师33名,平均年龄46.3岁,任课教师中师范院校毕业的不足20%,诸城市教学能手仅有2位,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较低。2015、2016年,新聘青年教师54人,占教师总数的52%。老教师的提升、青年教师的成长影响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决定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任务很重。为此,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成长。 一、共同体建构:成体系,专业化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础人员,由学校选定;另一部分是自选人员,由共同体领导自主选择,选择时参考“教师培养序列”。 1、名师发展共同体。分教学和德育两个序列,核心成员为省市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级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如省模范辅导员李长娟的“班主任共同体”、诸城古琴派传人钟珊的“古琴研究团队”等。 2、特色提升共同体。基于专题研究,组建课题组共同体,如宋姗姗老师带领的童诗教学研究团队、杨芳老师带领的趣味识字研究团队等。 3、课堂教学研究会。基于学科教学研究,开展微格教研活动,探索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有殷波贤老师带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团队、孙杜荣老师带领的英语自然拼读法研究团队等。 4、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员以热爱学习、勇于探究、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为主,由校县级骨干教师、资深教师做导师,以研煮课标与教材、熟习常规为主。 二、共同体活动:可定制,多元化 1、名师讲堂。校级名师面向全校教师或学生、每学期开设一期讲坛,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班本课程开设、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家校合作、新教育推进等,督促名师成长,引领团队进步。已开设郑芳芳、齐云等名师讲堂23次。 2、专家导研。包括青年教师“发展性”导研和骨干教师“主题性”导研,导师有校级名师、市教研员等,专向指导某位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熟、骨干教师“成名”。教师可根据个人成长需求向共同体定制辅导。 3、专题反思。建立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研究体系,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反思。教师每月一篇随笔,不少于3000字,要求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课标、教材,选定一个主题,深入系统地研究、分析,成为这一主题的专家。 4、半日教研。每周半个工作日,以年级学科组或学校学科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课例打磨或理论研讨。 5、同课同构或同课异构。上半年同课同构、下半年同课异构,共同体内教师一起设计、行动、反思、改进、总结,实现骨干带动全体,共同进步。 6、随堂点击课。每学期每共同体举行一次展示会,邀请全校教师观摩,由听课教师随机选择教师,被点中的教师展示说课、上课、教学设计、作业批改、课后反思等。 7、小专题研究。将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转化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推广研究成果。 三、共同体管理:参与式,自主化 1、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共同体对照目标反思、修正日常行为,学校对照目标检查、验收共同体工作,并依此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 2、制度管理。共同体成员一起制定本共同体的管理制度,包括纪律制度、执行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对教师进行评价。 3、项目管理。根据学校重点工作,组建经常性或临时性项目组织,由教师自愿申报、参加,自主完成项目工作,学校行政为项目组提供技术、资金、人力等支持和帮助。 4、体验式管理。实行轮执行政,每个共同体每周派一名教师到行政处办公,负责处理本周遇到的一切行政工作。 四、共同体评价:大数据,融合式 1、数据评价。制定共同体与个人交融式的教师评价体系,共同体量化成绩按30%计入教师个人量化。将共同体的全部日常工作转化为可量化、可记录、可分析的数据,每月一次考评。 2、共享卓越。评比、表彰项目包括卓越共同体、优秀共同体等,共同体成员共享同一称号,如卓越共同体的每位教师均为卓越教师。 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研究之路上,我们在继续前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打造更专业、更高效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让更多“尺码相同”的教师彼此激励和温暖,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系诸城市文化路小学东武校区张金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