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清明节即将到来,又到了祭奠先人、缅怀逝者的重要时节,人们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表达怀念之情。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烟雾缭绕、鞭炮震耳的祭奠方式,改为低碳祭扫、文明过节,既是时代要求、社会期盼,也是每个市民的责任和义务。 慎终追远、缅怀先人,需要的不是攀比浪费,不是一成不变的陈旧形式,而是郑重虔诚的心态和庄重肃穆的氛围。献一束鲜花,植一棵绿树,并不比买一堆高档祭品显得寒酸;办个家庭追思会,参加社区公祭,并不比墓前焚纸放鞭炮显得随意。事实上,相比于传统祭扫方式,这些新型的低碳祭扫方式显得更为庄重肃穆,也更利于表达内心的哀思。 越是绿色文明的纪念方式,其实越是符合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我们的先人选择这样一个春和景明、神清气爽、草木复苏的季节举行祭奠、缅怀、感恩、追思仪式,凸显着他们对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之间的多重思考。何谓清明?薄养厚葬不是清明,厚养薄葬才是清明;烟雾缭绕不是清明,文明祭祀才是清明;价值迷失、道德失范不是清明,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传统美德才是清明。 过好清明节,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不会影响我们对先人的缅怀追忆,但会塑造一个新的社会风尚。各级各有关部门也应当把清明这个关键节点与移风易俗工作相结合,引导群众探索集体共祭、社区公祭、清明诗会、网上祭祀、签名祭祀、放飞思念等绿色环保的现代追思活动,让活动既文明简约又不失庄重肃穆,利于群众更好地文明表达哀思,让绿色文明祭奠逐渐蔚然成风,成为一种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