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市地方税务局“担当作为、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对标一流、创先争优。在推进绩效管理和工作落实方面对标青岛市,在应用“大数据”技术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方面对标广州市。全省地税系统绩效考核走在前列。 2、高质量完成预算收入目标。实现税收总量与收入质量稳步提升,全面完成市政府确定的地税收入目标,为“四个城市”建设提供强力财力保障。 3、全面提升征管质量和效率。围绕“税收征管基础建设年”主线,遵循目标和问题导向,突出内抓风险防控、外抓协同共治两个重点,构建内治外治并举、治标治本并重、上下联动发力、左右贯通协作的“大征管”格局,全面提升征管质量和效率。按期纳税申报率达到98%以上,税款按期征收率达到95%以上。 4、构建一体服务平台。开展“聚力税收民生关切,全面集成优化服务”主题活动,全面集成优化服务措施,最大限度便民利民;所有县市区局安装应用自助办税终端,提供个人完税证明开具、涉税查询等自助办税服务;持续深化国地税合作,全面落实国地税合作规范,全力打造高度融合、多方共赢的国地税合作新模式;多元化开展纳税人辅导,组织税法培训6期,访谈直播6期,发放宣传材料5000份以上。 5、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税收优惠跟踪问效管理机制,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贯彻落地。落实棚户改造税收政策,对已确定的28户企业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符合规定的落实率达100%。 6、实现纳税信用联合应用新突破。推进“银税互动”合作,加大纳税信用受惠措施力度,扩大纳税信用受惠群体,提高纳税信用占贷款信用比重,深化纳税信用动态评价应用。 7、全力规范税务行政审批。推进地税系统放管服改革,清理规范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其他权力事项的实施程序,加强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加大“登记、办税、服务、管理”全过程实名办税制推行力度,落实“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做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税收环境,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8、统筹推进党建工作。建立完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推进、各级党组织全面落实的党建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建设,按照“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管理、制度落实、档案资料、阵地建设”6个规范化要求,构建规范化党支部制度标准。
市气象局“担当作为、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对标先进,创争一流业绩。省内对标济南、青岛市气象局,省外对标佛山市气象局,奋力比学赶超,争创一流业绩,助推“四个城市”建设。 2、提升天气预报水平。全年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9%以上,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均达到78%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75%以上,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半小时以上,居全省前列。 3、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率先在全省完成6门高炮自动化试点改造工作,做好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试运行试点工作,为全省推广积累经验。开展春末夏初防雹、春秋季增雨抗旱作业,根据抗旱需要,开展夏季对流云增雨、冬季增雪作业。 4、做好气象预报服务。突出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重点做好汛期气象服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气象服务、城市防汛等工作,做好潍坊国际风筝会、文展会、寿光蔬菜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5、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验收,雷达全年平均业务可用性≥97%;完成13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现场核查工作,标校率达到100%,传输及时率>96%;完成到9个县气象台站综合观测系统双网备份链路通信工作;全市增建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个,完成业务运行的自动土壤站整改,传输率达96%以上。 6、做好公众气象服务。完成虚拟演播室高清改造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高清《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推进“潍坊气象”公众服务品牌升级,推动多媒体渠道服务融合发展,使潍坊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接地气、有人气。 7、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创新多种服务方式向政府及有关单位及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服务对象做好常规农业气象服务。推动潍坊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项目在潍坊落地,建设全省首家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辐射指导周边地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做好潍坊“一县一品”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8、规范行政审批。完成建设工程防雷行政许可整合优化工作。取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非气象主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审批”行政审批事项。对行政许可和审批手续实行一次性告知,按照承诺时限办结,提高许可行政效率。
市文联“文艺惠民、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确立比学目标,工作创争一流。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建设文化名市的要求,对标赶超杭州市文联,每季度与标杆单位开展一次交流对接,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全省一流,走在全国前列。 2、推出一批文艺精品。瞄准全国和省重点艺术门类文艺奖项,加强规划引导,加大对原创作品的扶持,对优秀重点文艺作品予以立项扶持。省级以上获奖20件以上。 3、实施文艺惠民工程。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文艺“三下乡”和“五进”活动,开设“风雅潍坊”艺术讲堂,提升潍坊文化品牌影响力,年内开展惠民活动100场次以上。 4、实施文化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培养德艺双馨文艺人才,建立潍坊市文艺人才库,实施签约作家制度,加强精准扶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艺创作人才队伍。 5、助推全市文化产业提质生效。发挥潍坊画廊协会的行业引领作用,搭建各种书画融合发展、服务助推、交易的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策展人,助推中国画都建设、金石之都建设。组织“名家讲堂”、书画鉴赏培训等活动,提升画廊从业者素养、群众鉴赏水平。 6、促进文艺志愿服务提档升级。成立文艺志愿服务组织,巩固现有文艺志愿服务基地,提升“艺术剧场”专业艺术水平,组织演出、大师课24场;开展“文艺扶贫”志愿服务工作,年内举办文艺志愿服务活动20次以上。 7、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强化与各级艺术机构和知名艺术家交流,主办或承办各类艺术家的展示、展演和展览15次以上。组织文艺家参加国家级、省级艺术展览、展示活动,宣传推介潍坊历史文化。 8、实施文化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做优做强“文联社会、艺进万家”文艺服务品牌,打造一县一品的志愿服务品牌,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 9、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创建一流业绩。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按照文联组织新职能新定位,弘扬“四种精神”,制定激励机关党员主动担当作为的具体措施,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推动文联机关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1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学习贯彻好《准则》《条例》,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使党组织建设更加坚强,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更好发挥。
市社科联“担当作为、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对标先进,创争一流。省内对标青岛市社科联,国内对标杭州市社科联,坚持更高标准、更高追求,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加强重大应用对策研究,服务党政科学决策。围绕“四个城市”建设,开展应用对策研究;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实践,开展规律性研究,年内出台一批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3、完善社科优秀成果评奖机制。实施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专家独立评审与学科组民主评议、总评委会差额投票评选、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评奖机制,做到评选标准更加科学、纪律更加严格、结果更加公正。 4、完善重点研究课题立结项工作机制。组织广大社科研究工作者关注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特别是潍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对策。改革课题资助方式,由课题立项时资助改为结项后资助,鼓励潜心研究,多出精品力作。 5、创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机制,提升公众人文素养和文明素质。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以“社科理论面对面、专家服务进万家”社科普及主题活动为载体,加强社科普及示范体系和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构建社科普及工作新格局。年内建设示范点29个,教育基地达到50个,举办讲座20场,编印《社会科学动态参阅》24期,社科普及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6、实施东夷文化研究宣传行动计划,服务文化名市建设。加强对东夷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形成科学严谨、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加强对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建立文化名市建设专业高端智库。 7、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培育社科研究专家队伍。依托驻潍高校、党校、党政有关部门、社科类社会组织等资源,聘请省内外高层社科专家和特约研究员,打造智库队伍。加强与国内高水平智库的对接、交流与合作,提升资源整合、综合研判、战略谋划等能力。 8、加强社科类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发挥社科类社会组织人才集聚优势,指导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在章程规定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确保队伍不乱、方向不偏。 9、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提升素质能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集体学习不少于12次,支部每月集体学习不少于2次,个人自学每天1小时。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到联系点2次。提升机关全员理论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人人严要求,事事争一流”“文经我手无差错、事由我办请放心”的工作常态。
市农科院“担当作为、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对标一流、进位争先。省内对标烟台市农科院,国内对标名列全国百强院所前茅的徐州市农科院。年底前部分科研平台、学科建设、创新成果、高端科技服务等方面增速赶超标杆,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地市级科技强院”,为打造一流农业现代化基地、建设农业强市提供科技支撑。 2、科研平台数量质量居全省前列。全面提升平台建设和管理水平,建好、管好、用好各类平台,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质量名列全省前茅。 3、打造省内一流高科技示范园。打造高保准、高起点试验示范基地,全面提速试验场租用和后期规划建设,2年内打造集试验示范、学习实训于一体的省内一流的多功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4、种质资源创新提速增效。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收集各类作物种质100份以上,育成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绿豆、芦笋、蔬菜、果树等农作物新品种(系)、新组合30个以上,种质资源建设实现新突破。 5、农业新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集成推广应用农作物新技术7项,争取授权国家专利3个以上,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力度实现大幅提升。 6、高端科技服务能力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依托“互联网+”新优势,扩宽科技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年底前完成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完善和及时更新,推送国家“三农”政策和农业实用信息100篇以上,科技咨询答复率达100%,高端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全省地市级科研院所中名列前茅。 7、承担项目数量增速超过10%。全院承担项目数量增加至44项以上,增速超过10%,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建设能力快速发展。 8、“三农”服务水平实现大幅提升。加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组织专家开展调研、技术培训、科技下乡70场次以上,培训及下乡指导农民5000人次以上。 9、科技显示度实现新提升。强化技术服务、网络、媒体、节会宣传力度,加大重大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和党建工作的宣传,全面提升社会知名度和科技显示度。
市司法局“担当作为、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对标先进、创争一流。以杭州市司法局、广州市司法局为学习赶超标杆,司法行政整体工作位居全省、全国前列,为“四个城市”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2、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前列。将2017年确定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年”,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100%,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和农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覆盖面达到80%以上,村(社区)法律顾问覆盖面达到100%。 3、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保持领先。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率先推进“法律进景区”。加强学法用法考法工作,完善“法治校长”长效机制,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阵地和品牌。 4、打造人民调解特色品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品牌调解室建设,推广听证法、警民联调、律师参与“三项机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5、率先推进律师行业改革。落实《深化律师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律师专业人才库和专项服务团队,落实“法律人才千人计划”,年内引进1家以上国内或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 6、公证行业转型实现突破。深化公证体制改革,推进公证机构与律师机构、金融机构、人民法院间的战略合作,发展3个以上特色公证业务。 7、提升司法鉴定行业发展水平。开展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开展“诚信执业承诺宣誓”活动,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年内打造1—2家品牌司法鉴定机构。 8、实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出台《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将法律援助范围拓展到低收入群体,实施“1镇1村(社区)1站点”工程,升级“12348”热线,开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打造便民服务示范窗口。 9、推进社区矫正执法标准化。制定执法标准,规范社区矫正场所,全面推进社区矫正标准化建设。创新矫正监管措施,重新犯罪率低于0.1%。 10、完成昌潍监狱场所改造任务。完成昌潍监狱场所改造和基础建设,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年内通过司法部、省司法厅验收,达到押犯标准。 11、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司法所建设,规范化司法所达到70%以上。引导基层法律服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 12、司法考试实现“五个安全”。完善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推进信息化建设,构筑严密防范体系,实现考卷、考场、考试、人员和舆情安全。
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担当作为、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对标一流,创先争优。省内对标青岛、济南,省外对标宁波、杭州等检验检疫机构。“单项争第一,综合创一流”,人均业务量、机关党建等工作在全省系统领先,勇创山东一流检验检疫机构,全力推进“四个城市”建设。 2、推行“无纸化”服务。做好检验检疫记录电子系统与全国无纸化报检系统对接,实现检验检疫全程无纸化。建设“虚拟窗口”服务模式,上线运行“检企之家”微信公众号,将服务从“网上”延伸到“掌上”,拓展到八小时之外。 3、推行“智能化”服务。开发研制智能服务自助终端,在业务申报、信息查询、原产地证书打印等方面先行试点,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4、推进“一站式”服务。拓展关检合作深度广度,加大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年内全市通过单一窗口免费申报原产地证书比重超过50%,免费申报进出口货物报检比重达到40%。 5、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建立完善“单一窗口”服务,实施全过程可追溯注册备案管理模式,运行CCC免办证明签发工作一体化模式,将审批流程时限再缩短20%。 6、深入推进出口示范区建设。指导昌乐、临朐两县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帮助寿光市创建国家级出口木制品示范区;力促山东共达电声等7家企业创建“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 7、全面推进“三同”工程。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好“三同”企业展销活动,年内再培育10家“三同”上线企业,扩大工业消费品“三同”范围。 8、全力服务对外开放重点项目。围绕潍坊屠宰肉牛进境口岸、进口肉类和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东亚畜牧交易所进口肉类查验场建设以及潍坊港、寿光港、青州铁路场站、潍坊机场开放等重点工作,主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信息、政策支持。 9、努力提高自贸协定利用率。牵头抓好潍坊市创建自贸协定出口实施示范市工作,使自贸协定利用率达50%以上,对自贸区伙伴国家出口份额提高到30%以上。推广全国首个自贸协定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原产地签证服务县县通”工程,推进各县市区建设公益性原产地证书代办机构。 10、狠抓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持续打击假冒伪劣,强化国外通报退运调查、缺陷召回等重点工作,加大对进境有毒有害“洋垃圾”的查验和打击力度。
市畜牧兽医局“担当作为、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对标一流,创先争优。在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网格化管理制度、村级防疫员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标青岛市畜牧兽医局,在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对标济南市畜牧兽医局,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打造全国畜牧产业强市。 2、完善畜牧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扩大东亚畜牧交易所招商范围,组织400家企业上线交易,打造集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研发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畜牧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3、深化改革创新。深化村级防疫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村级防疫员队伍,推行“防疫员、协检员、统计员、协保员”四员一体制度。调整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由每年春秋两季强制免疫,调整为每年春、秋、冬三季强制免疫,确保畜禽有效保护。出台《潍坊市畜牧业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和制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开展风险点排查登记,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管控。 4、深化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粮改饲”、现代畜牧业平台建设、绿色畜牧业示范创建、屠宰行业“撤点并厂、定点配送”等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建立畜牧产业转型发展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促进畜牧产业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提质增效。 5、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潍坊市畜牧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年内完成项目立项、软硬件招标、平台功能整合,重点开发应用畜牧检测系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系统、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畜牧产业地理信息系统。 6、搭建科研推广平台。依托山东牧院,联合中国农大、山农大、青农大、浙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畜牧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引进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新模式,打造畜牧兽医科技硅谷。 7、实行“一窗受理”行政审批服务。做好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畜禽屠宰场(厂)设立许可等审批服务工作,按时办结率和服务满意度均达100%。 8、加强统计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畜牧产业数据体系,依法推进精准统计,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实施“四个报告”即:“每周1个价格报表、每月1个价格监测报告、每季度1个生产形势分析报告、每年度1个产业运行分析报告”,指导养殖户、龙头企业适时调整生产计划,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9、搞好产业扶贫。实施畜牧优势特色养殖业扶贫、畜牧龙头企业扶贫、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扶贫、畜牧科技扶贫等“四个工程”,完成159户、366人脱贫任务。
市农机局“担当作为、创争一流”任务目标 1、对标一流、创先争优。省内对标临沂市农机局,国内对标江苏省淮安市农机局。学习临沂的丘陵山区机械化和淮安的“智慧农机”平台建设经验,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强力推动产业强市建设。 2、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指导诸城、高密等县市率先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打造模式优、机制好、效果佳的全程机械化亮点,由点及面,整镇整县,梯度推进。 3、推动农机合作社上档升级。开展农机合作社建设提升年活动,年内培训合作社理事长等200人次。组织全市农机合作社观摩评比,评选“十佳农机合作社”,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630家。 4、开展玉米籽粒收获试验示范推广。推动夏玉米籽粒直收试验区建设,实现我市夏播玉米收获的划时代革命。 5、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严格操作规程,严肃工作纪律,强化监督管理,细化责任落实,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年内确保1.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实到位,补贴机具达到1万台。 6、提速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实施马铃薯、大姜、大葱、大蒜、花生、黄烟等全程机械化试验推广项目,提升我市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建设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7、主动为农业装备生产企业服务。争取省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项目资金,支持雷沃、华创、百利等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品牌效应。办好第十一届中国(山东)农业机械产品博览会,扩大“中国农机之都”品牌影响力。 8、健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推行特邀农机技术推广员制度,提升推广员的服务能力、服务渠道和服务成效。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推广员的质量提升,年内组织推广员培训500人次,把推广员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的领军人物。 9、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牌证管理,开展农机维修规范治理活动,年内创建农机4S店12个,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7家,农机维修服务中心60个。督导各县市区农机化学校开展各种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年内完成省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计划450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