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 生 通讯员 郑秀宝 在北方,人们常用绿色代表夏天,草木茂盛。 在青州,人们常用绿色形容四季,春夏秋冬,山河水城皆有“绿装”。 把生态优先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方面的青州,持之以恒抓好生态建设,看住了山、管好了河、留住了水、多栽了树,让这方水土真正宜居、宜业、宜游、宜养。 看住山,市长“直管”小山村 自古以来,靠山吃山。但如何“吃”,可是大学问。有的地方,只能“吃”一茬,“吃”得山体破损、草木绝户;有的地方,却能一直“吃”,而且经济发展、民生富裕、生态长留。 青州,山多,人也多。严守生态红线的他们,用生态产业念响“山字经”,让老百姓守着青山绿水,享受生态红利。 “青山绿水不减,民生收入猛增”,这可是好事,谁都想干。“但即使是生态产业,也不能无节制开发。一个山头建十几家农家乐,再好的山也扛不住。”青州市副市长翟敏说。念响“山字经”,首先要看住山、护好山。 从“立规矩”入手,青州以人大决议、政府行文等形式,出台《关于加强西南山区生态保护的决议》《关于加强西南山区规划建设管控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意见,围绕建立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围绕划定林业用地、风景旅游及生态环境安全控制等土地用途管制区,围绕开展矿山复绿、矿坑治理、生态修复,把原先散落到乡镇或社区、村庄的山区开发权限,统一收归到青州市政府,依法严格控制现有规划之外的建设项目,坚持用法治守护生态红利,确保优势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庙子镇圣峪口村生态旅游建设加快发展,村支部书记郭德军告诉我们,村里规划的旅游建设项目,都要报青州进行审批或环评,如同市长“直管”,让大家亲身感受到保护生态的决心,而且通过统一的规划管控,让村子的生态发展目标更准确、道路更宽阔。 圣峪口是千年古村,自然植被茂盛,动植物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到94%以上。但在过去,这里的老百姓却守着金山要饭吃,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在外打工。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圣峪口村的老少爷们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这个想搞农家乐,那个想拦水坝弄垂钓,还有想开山搞户外的。“如果真这样搞,可就乱了套。”郭德军说,幸亏政府有文件有规划,要不然青山绿水还没变成金山,就给弄没了。 在青州和庙子镇的统一规划及帮助下,这个村依托国家AAAA级景区黄花溪、泰和山的品牌地缘优势,确立“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思路,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投资300多万元打造杏花坡大型观光区、原始黄栌林景区、百年五角枫、百年柿子树等景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特色乡村游明星村。 最高兴的是当地的老百姓,就靠着土地流转、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等,腰包迅速鼓了起来,没动青山一枝一叶。 管好河,河道有了“守护人” 7月5日,王坟镇河道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祝大力,再次踏上大石河上游巡查路,哪里的河道需要保洁,沿河绿化是不是该管护了,有没有非法占用水域现象……这些都被他一一记录在巡查记录本上。 从去年开始,青州全面推行“河长制”,将河道全面纳入治理范围,给境内每段河道都配上“守护人”。祝大力说,河道天然形成,过去权责不清,没人管也没法管,成了垃圾场。现在,村村有了河道管理员,垃圾统一全部清运,还栽植很多水生植物,建起水上景观,水生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为了确保“河长制”顺利实施,青州实行党政齐抓共管。市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总河长”,市级主要领导担任各河道“河长”,沿河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内河段的“段长”,沿线各村主要负责人担任村辖范围内河段的“分段长”,各相关部门及镇街通力配合,合力推进水生态建设。 资金保障是“河长制”落实到位的关键。对此,他们把“河长制”管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护资金根据年终考核成绩及时进行拨付。针对重点河道、重点河段更是加大投入,成立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具体管理人员及管理经费。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实行河道管理物业化,公开招标聘请专门的物业公司对沿河水域及周边范围进行管护。
实施“河长制”以来,青州共清理河道150余公里,清运垃圾20多万方,关停企业、拆除违章建筑70余处,栽种树木2万余棵,水域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留住水,做活古城“水”文章 穿城而过的南阳河,经过不断治理,河水重回清澈,岸边树木茂盛,是青州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傍晚,在宋城附近的南阳河岸边,常会有数百位市民一起来跳广场舞,甚是壮观。 “以前河里老没水,岸边是乱七八糟的土堆,没场地。现在河水清澈,岸边全种上了树,空气也变好了,正是休闲的好地方,基本每晚都来。”正在跳广场舞的市民刘志红如是说。 水是城市之魂。青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做足做活水文章,全水域治理打造生态城市,让清流永驻古城。 强化水生态体系建设,他们对南阳河、北阳河、弥河、石河等河流,逐段逐条进行以水生态景观、湿地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并实现境内“五河五库”水系串联,实现流水不腐。 仅有流水还不够,好的水质是关键。再现一城清水,青州全面实施消灭污水直排、河道生态修复等环保战役,实现了河流水质消除劣Ⅴ类、污水直排全部关停、污水“全收集治理、全湿地净化、全循环回用”。 徜徉在弥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河面清波荡漾,岸边木质小道曲径通幽、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这条河流曾被两岸群众戏称为“十里弥水八里脏,垃圾遍地污水流”。如今修复治理后,成为一条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的森林河流。 多栽树,“见缝插绿”成常态 沿着云门山南路向西,记者来到青州云门山城市森林公园扩建工程现场,这是一个规划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的大项目,目标是打造青州主城区的森林氧吧和生态屏障。 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冒着酷暑加紧铺栽绿化草坪,景观河道河床已经挖掘完毕并注上活水,只待后续栽植水生植物。 这个依托云门山现有资源,通过绿化周边荒山、荒坡,整治河道、沟壑,建设休闲健身步道及自行车道等打造的生态森林公园,建成后,市民可以在这里尽情亲近森林清新、感受水系温柔。 让青州之“青”名副其实。青州不断深化“增绿增色、拆墙透绿、黄土不露天”绿化工程,“见缝插绿”成为常态。 城市,开展单位庭院、村居社区、房前屋后、停车场等零星无死角植树绿化。 乡村,开展山区美化造林、农田林网道路绿化美化、村镇绿化美化、水系绿化美化“四大绿化工程”。 这几天,王坟镇大田庄村的村民们忙着在山上挖树坑栽种松树,“雨水多,挖起来相对轻松,栽树成活率也高。”村支书褚兴华介绍说,山上土层薄的地方,栽松树;土层厚点的地方,种山楂、柿子等果树,不仅可以发展林果经济,等成活率高于85%,还可以分两年领取每亩300元的补助,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 把宜林荒山作为绿化主战场,青州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上,确保每年荒山绿化5万亩以上,并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当地百姓对荒山进行绿化。同时,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林权流转和林业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军林业,绿化荒山。 截至目前,到青州承包经营荒山1000亩以上的社会经济组织达40多家,建设各类生态林、经济林4万余亩,林业年产值保持10%稳定增长。 东方甲乙木,作为神州最东侧的古九州之一,青州的本身就是生态的宝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