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24小时书店停业与阅读氛围无关
国博展出300余件套开国元勋相关文物
“文心雕龙杯”全国校园文学艺术大赛举办
多彩文化活动 扮靓群众生活
2017年07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彩文化活动 扮靓群众生活
  ◤潍城区于河街道三安子村村民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挥毫泼墨
  ▲寿光市洛城街道洛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居民舞蹈课堂
  潍城区西关街道胜利西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孩子们正在接受播音主持培训
  洛城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书吧里居民正在阅读
  潍城区于河街道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党史成就展
  洛城街道屯西社区居民在社区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
  寿光市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文艺演出队



  村文化活动中心里吹拉弹唱;社区文化广场上演着小型联欢会;公园里大妈们舞动手中扇子排练着舞蹈……漫步鸢都,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田野村落,耳闻目及满是百姓幸福的笑脸。幸福来自何处?细细品味,无疑是这座充满活力城市中浓浓的文化氛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公益文化带来的幸福。
  近年来,我市积极搭建文化发展平台,不断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加快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多彩文化扮靓城乡群众的生活。
□本报记者 王莹
让书香“飘”出图书馆
  保管文化典籍以及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的场所,曾经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两项功能。“潍水讲坛”的开讲,打破了这一传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书虫”们发现,走进市图书馆,可以不需要正襟危坐埋头苦读,而是通过“听书”的方式,与专家学者双向交流。
  市图书馆每年大概接待读者110余万人次。如何突破场地限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图书馆的举措是:把图书送出去,让书香“飘”出图书馆。
  为此,我市在城市社区、学校等设立图书分馆20余个;青州市建成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诸城市设立了18处社区图书流动站,县域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通借通还。阅读的“触角”延伸到了乡镇的各个角落,在城乡社区居民和公共文化资源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市图书馆、博物馆实现了“中午不休、全天开放”,全市新增免费开放空间220个,潍水讲坛、精品展览、公益培训等品牌服务活动有声有色,深受群众欢迎。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我市不断整合阅读资源,培育阅读品牌,创新阅读服务模式,持续高效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元宵节灯谜会”、读书朗诵大赛、“布老虎”少儿普惠工程等活动的设立,打造出了“精”字品牌。借着全民读书热潮,培育出了“潍图”公开课、“潍水讲坛”、中华经典诵读等品牌阅读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阅读大军中,书香之气弥漫整个潍坊大地。
  让书香弥漫,让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我市还有新动作。按照文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我市将以县为单位,扎实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展起来,通过分馆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让文化走进社区
  潍城区西关街道胜利西社区,以“文化养老”闻名。该社区1.6万名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3000人。为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社区成立了老年大学胜利西分校,常年举办舞蹈、声乐、器乐、摄影、书法、美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业余文艺人才。7月11日,几名老年古筝学友各自抚琴,悠扬的琴声伴着袅袅檀香随风飘荡。
  说起古筝,许多人下意识地把这种乐器与“阳春白雪”式的艺术相关联。但这些老年古筝学友都是普通的社区居民,更多的时候,他们在社区文化的舞台上展示才艺,与邻里分享文化的快乐。
  夏日的黄昏,潍城区于河街道三安子村的村民们在晚饭后走出家门,大家闲散的脚步,走向同一个目的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们完成了白天的田间管理工作,排练广场舞的村民在这里又一次相聚。
谈起广场舞,不少人脑海中呈现出的是一幅“下里巴人”休闲娱乐的画面。但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已经跳出了广场舞的新高度,他们为把自编自导的广场舞搬上全市广场舞大赛的舞台努力练习着。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两个片段,共同演绎出我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影像。
  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社区,一群普通的庄稼人,凑在一起组建了行头简陋、乐器粗糙的文艺队。一番细心地装扮后,用最真实的情感、最朴素的语言,演绎美好的生活,抒发幸福的情感。十里八村的老百姓把他们当成了“名角儿”,茶余饭后就盼着看一场他们演的节目……
  农村文化活动激活了农民的创造性和艺术细胞,“乡土演员”们旧调换新词,唱党的好政策,演身边的人和事,将内容多样、健康向上的“乡土节目”搬上舞台,并将党的致富方针、优惠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融人其中,寓教于乐,歌唱乡土生活。文化滋养着生命力,激发着创造力,更铸造着凝聚力。
  “哪里的群众文化繁荣,哪里的人与人、百姓与政府的关系就融洽,社会管理更为顺畅。”洛城街道屯西社区党委书记葛茂学对此深有体会。
  在屯西社区的居民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每一场都能看到社区干部忙前忙后搞服务保障的身影。文艺队的成员都是社区的“热心人”。“社区干部为我们做事,我们也要为社区尽力。”很多时候,文艺队成员也担当了“社区义工”,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着类似“朝阳群众”一样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是“投桃报李”,而是相互信任。文化,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系紧了一条相互信任的纽带。

让文明新风从这里兴起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潍坊历史传承久远,人文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学名家辈出,近年来又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画都”等称号,文化潍坊、文明潍坊美名远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文化理念融入潍坊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在宽视野中定位把握潍坊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对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推动城市社会文明发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审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架,村文体活动室、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算是最小的“单元”,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觑。
  在农村,文体活动室里既能读书看报增长见识,又能休闲娱乐锻炼身体,还能进行农技培训,普及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一阵阵文明新风从这里兴起,一批批新型农民从这里走出。
  在城市,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成为社区文艺团体的舞台,日常训练、交流演出、竞赛等活动异彩纷呈,小小的舞台把充满正能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大众的兴趣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
  新常态下,公共文化的“文化力量”正在被重新发掘。对大型茂腔《红高粱》《非常妈妈》两部大戏进一步加工修改,艺术水准有了较大提升,小品《招聘婆婆》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大赛银奖,《风筝谣》等一批作品在第三届山东省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中获奖,诸城茂腔《失却的银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山东戏曲编剧人才培养基地和山东小戏创作基地成功落户临朐。我市组织举办的全市民办文艺团体大赛,充分挖掘了乡土民间文化人才,扶持发展了民办文艺团体,繁荣提升了文艺演出市场,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