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华
过去经常听说白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怀念和留恋前苏联的国家,但从无耳闻目睹,这次我们到白俄罗斯考察对接“一带一路”项目,所见所闻的确令人感怀,也进一步认证了大家的说法。 考察团一下飞机,白俄方的接机工作人员就对我们讲:他们总统卢卡申科是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工资最低的元首,年薪只有2640美元,相当于18000元人民币,他老婆仍然在农村抚养孩子,养牛和种地补贴家用。说起这位总统实际上中国人都很熟悉,就是领着一个小男孩,今年来北京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迎接的那位。原来我们还认为他是带着“太子”到中国见见世面来着,没诚想他们国家的人都认为他是孩子在家没人照看才一起来了。所以,白俄国民都十分爱戴他,称赞他们总统是真正的老布尔什维克。 让人十分惊讶的是,从机场出来到达首都明思克市,穿越整个市区的胜利大街,全长十几公里,两侧彩旗飘飘、红旗招展,甚是壮观,常年如此。举目望去,全部是前苏联时期的建筑,厚重大气、整齐划一,整洁干净、井然有序,直到我们下塌酒店的新城区,才看到有新的建筑,感受到现代化气息,但无论老城新城,都是道路宽阔、地上无杂物、地面不露土,车辆和行人来去从容,恪守规矩。沿途,我们瞻仰了白俄罗斯的二战胜利纪念馆,馆内不仅有苏联军民卫国战争的史料陈列,而且有从1937年开始,毛泽东和朱德在东方战场领导敌后抗战的图片和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难困苦和伟大光荣。在纪念馆上空,一面前苏联国旗迎风飘扬。据说这是包括俄罗斯在内,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唯一一面永不降落的国旗。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前苏联的元素和象征。 不仅如此,我们去拜访的政府机构,从总理府到州、县政府门前都仍然矗立着列宁雕像,听说有些地方还有斯大林的雕像,以示对前苏共和苏联领导人的敬仰与怀念。前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名义上虽已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无论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是前苏联那一套,政府事无巨细,审批事项繁杂,工作效率低下,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和经济相对落后。更有意思的是,在白俄罗斯总统权力至高无上,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都可以总统令的形式来确定。据中白工业园的同志讲,卢卡申科先后两次发布总统令,规定工业园的土地可租可征,税收“10免10减半”乃至“30年减半”等等,是十足的“人治加法治”,但在他们来看却十分正常。 在与白俄合作方人员的交流中,我们提出了为什么白俄罗斯人怀念前苏联这个话题,他们的回答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白俄罗斯是俄罗斯连接欧洲的屏障和缓冲区,历史上饱受战乱,尤其是二战也就是苏联二次卫国战争,仅白俄就死亡154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半数以上,而且多是青壮年,他们盼望和平、留恋强大。二是前苏联给他们带来了安全而有尊严的生活,普遍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安全自信心,前苏联的主张和现实契合了他们的文化趋向和大众心理。三是前苏联的大统筹理念和计划经济,让人们得到了实惠和富足,像他们现在仍然实行的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从城市到农村全年24小时供热水、供天然气、供暖气等,不过现在有些是要收费了。 的确像他们说的那样,苏联解体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深重灾难。人们普遍感到很彷徨和无助,我们走访了当地几家城市居民和普通农户,看到多数城市居民月工资水平都在400-500美元,住房面积50-60平方米,家里亦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和存款,私家车普及率很低,大家没有什么过高要求,只希望生活会慢慢好起来。我们先到一农户家中,见有四个青年男女在闲聊,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们都说害怕,看来与外界接触不多,整个社会仍然封闭。到另一农户家中,男主人到河里钓鱼准备晚餐去了,只有城里来的姐姐和外甥女在家,刚从树林里捡了半桶蘑菇回来,娘儿俩在挑摘和清洗,后从与男主人交谈中了解,他父母皆已去世,姐夫原来是工程师,去年也去世了,姐姐在首都医药公司工作,两个外甥女,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在读高中,生活较拮据,多亏上学是免费的,才勉强过得去,像他姐姐这样的家庭很多。至于他本人,他说一天不干活就没有饭吃。更令人悲伤的是,白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前基本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解体之后许多国有企业都面临许多困难。这次与潍柴合作的白俄罗斯马兹集团,原来是前苏联重要的重型汽车和大型客车生产企业,解体近30年来,技术没有进步、设备没有更新、产品没有升级,仍然停留在解体前的水平,许多到潍柴考察过的集团高管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感到震撼和震惊!原来企业可以这样搞,发动机还可以这样生产?自尊心受到强烈刺激,说起前苏联的辉煌,看到现在的差距,一些老专家老泪纵横,无地自容。 正如马兹集团前经营总监、现潍柴集团白俄项目经理杜杜·巴琳先生的慨叹所言:苏联之后再无苏联! (原载于2017年8月2日《大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