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再好的影视作品也要容得下批评
“美德少年”精彩演出献市民
郎咸芬:为民唱 唱民声
2017年08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郎咸芬:为民唱 唱民声
  吕剧电影《李二嫂改嫁》
  出演吕剧《苦菜花》
  郎咸芬



  她获得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主演的《李二嫂改嫁》享誉大江南北,是吕剧重要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简介
  郎咸芬:潍坊寿光人,著名的吕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1954年,郎咸芬在吕剧《李二嫂改嫁》中成功地塑造了“李二嫂”这一典型艺术形象,获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7年《李二嫂改嫁》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从此郎咸芬成了李二嫂的代名词,也成为吕剧的代名词。此后,她又成功地在《蔡文姬》《穆桂英挂帅》《丰收之后》《沂河两岸》《母与子》等剧中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报记者 薛静
  她执着于吕剧艺术,主演的《李二嫂改嫁》享誉大江南北;她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常年深入基层一线演出;她获奖无数,晚年仍躬身示范,一心扑在吕剧事业发展上……她叫郎咸芬,是山东吕剧历史中的标杆式人物。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上,郎咸芬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2017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唱下去,我要为老百姓唱一辈子。”郎咸芬说。从17岁的少女到82岁的耄耋老人,郎咸芬的艺术情怀始终如一,“为民而唱”也伴随着山东吕剧艺术的发展,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吕剧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七月的盛夏,酷暑难耐,即便是早上,暑气也不见半点消散。推开郎咸芬家的大门,眼前的一幕让人震撼。82岁的郎咸芬正在练功下腰,而在此之前,她刚踢完100个键子。“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功,每天练声40分钟,从入行那天开始,一直坚持到今天。”不仅如此,但凡有到基层演出的机会,郎咸芬绝不会放过。
  “吕剧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愿意将毕生的热情奉献给吕剧事业,把最好的表演送给人民群众。”郎咸芬说,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用四个字总结,那就是“感恩回报”。
  郎咸芬是寿光人,从小爱唱爱跳,小学时升旗仪式,都是由她带领同学们唱国歌。16岁那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街头文艺演出中,郎咸芬偶然被潍坊文工团选中。17岁,她调入山东吕剧院,出演《李二嫂改嫁》并一炮而红,由她演绎的“李二嫂”形象虽历经时代变迁但久盛不衰,是山东吕剧的重要艺术代表人物之一。
  从那之后,郎咸芬陆续出演了《蔡文姬》中的蔡文姬、《梨花狱》中的武则天、《穆桂英》中的穆桂英等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时至今日,除了一些公益演出,已经很难在大舞台上看到郎咸芬的表演了,但她时刻心怀吕剧,关心吕剧事业发展。
  “我一生的精力都在吕剧上,大伙儿都说我是为吕剧而活的。”郎咸芬以开玩笑的语气说出这句话。但认识她的人都知道,这并非玩笑话。在6月18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式上,郎咸芬获得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并得到8万元奖金,但是她坚决要把这个钱交给吕剧院。早在1990年她获得山东省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就把2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吕剧院。“我获奖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钱应该用来培养更多的新人。吕剧是山东的传统文化精粹,只要能为吕剧的发展出一份力,我就很高兴。”郎咸芬说,自己的成绩是党和政府培养的结果,她时刻怀揣一颗感恩之心。
搞艺术必须要认真
  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郎咸芬演绎了许许多多生动的艺术人物,虽然数量多,但是个个特色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郎咸芬说,艺术马虎不得,必须较真,就算科技再发达,也替代不了演员的一招一式。
  17岁出演《李二嫂改嫁》的时候,郎咸芬起初的表演并不被认可。观众质疑说她不像农村人,更不像个寡妇。为此,郎咸芬专门去了博兴县闫家坊村体验生活,这一去就是3个月。这期间,她与一位有着类似李二嫂经历的寡妇刘大嫂同吃同住,跟着她挑水、洗衣服、干农活、学做鞋……郎咸芬的举动被刘大嫂看在了眼里,她也慢慢被这个认真的小姑娘打动,跟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经过这段历练,郎咸芬真正理解了当时的寡妇处境,也找到了表演情绪,再回到舞台上,李二嫂的形象立马就出来了。
  1953年,《李二嫂改嫁》在济南大观园电影院演出,一票难求,很多观众大冬天扛着铺盖卷、拿着小马扎连夜排队买票。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同志都先后观看过此剧,并给予高度评价。到目前,《李二嫂改嫁》已演出了几千场,扮演李二嫂的演员到了第六代。
  演出《李二嫂改嫁》的经历让郎咸芬深刻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此后,她将体验生活和艺术创作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演《山高水长》中的薛逢春时,她三下沂蒙,到人物原型的家乡,听薛逢春的大儿媳妇讲婆婆的故事;61岁时,郎咸芬为了演好《苦菜花》中的冯大娘,多次跑到威海冯家镇听当地老人讲冯大娘的事迹……
  不仅如此,郎咸芬的勤奋与刻苦在吕剧院人人皆知。《李二嫂改嫁》演了几千场,每次上台前她都要从头到尾背一遍戏,“李二嫂在碾米之前干什么了?她挑水去了,把水缸都挑满。然后呢,赶紧碾米去,别耽误做饭……”她的这股认真执着劲儿,成就了李二嫂这个艺术人物,也成就了无数艺术形象。
  现在,郎咸芬还在带学生,她经常跟自己学生说,基本功是戏曲演员的根,坚决不能忘。“搞艺术不认真绝对不行。演员首先要对观众高度负责,要把戏演得逼真,使观众觉得‘对了,这就是那个人’。”郎咸芬说。
想为人民群众唱一辈子
  1956年,全国人大代表团首次出访欧洲六国,郎咸芬是演艺界代表之一,也是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在莫斯科,郎咸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总理鼓励我,演好戏先做好人;要学习,戏曲演员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要练功,一天不练不行,所以干这个工作要晚结婚,少生孩子。”六十余年过去了,总理的话时时萦绕在郎咸芬耳边。
  而她,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周总理的嘱托。抗美援朝时期,郎咸芬和同事们赶赴朝鲜战场,在零下38℃的冬天换上剧中人物的单薄衣服,坚持表演;上世纪八十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前线,郎咸芬不顾生命安危,率领演员们到猫耳洞蹲着唱、到卫生所唱,有个在哨岗放哨的士兵无法观看演出,郎咸芬就在坑道通过电话给哨兵唱戏。
  直到现在,只要组织上和山东省吕剧院有演出任务,不管是厂矿、乡村还是部队,郎咸芬都主动请缨。“我想为人民群众唱一辈子。”郎咸芬说,直到现在,她每天还在琢磨戏,考虑吕剧的未来。“艺术永无止境。戏也要不断丰富内涵,跟上时代脚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吕剧的发展中。吕剧的兴衰,关键在于音乐作曲和优秀演员的培养。”郎咸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一定要树立培养精品演员的意识。
  此外,吕剧也要注重创新,在音乐、表演、内容等方面有所发展。“现在国内各种艺术门类都在丰富完善,竞争相当激烈,吕剧不创新就会被淘汰。”郎咸芬说,《苦菜花》的唱腔就比《李二嫂改嫁》的唱腔要丰富,最近一个版本的《李二嫂改嫁》在情节内容上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为人民而唱,唱出人民心声,这就是郎咸芬,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一名党的好女儿。
怀念永远的革命战友
  在谈到自己的家乡潍坊时,郎咸芬说,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一直期待能再回潍坊演一场《李二嫂改嫁》,为家乡人民献上自己的精彩演出。“是潍坊这块土地养育了我,是潍坊人民和父老乡亲把我养大,教育我永远听党的话。我有一位来自安丘的革命挚友马域成,他为家乡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一直鼓励我,要听党指挥,为人民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我至今都非常怀念他。”郎咸芬说。
  1955年7月,郎咸芬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委集合座谈时,认识了广饶县的李田英、安丘县的马域成,当时两人不仅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认识之后,马域成大哥说,祝贺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们要并肩奋斗,永远听从党的话。”回忆起几十年前相识的场景,郎咸芬历历在目。在他们的带动下,郎咸芬鼓足了干劲,也更加坚定了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之后,一行人从山东出发,一同坐火车进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革命友谊自此建立。之后,郎咸芬与李田英、马域成出席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建设新中国的各种提案,并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不断进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党和人民的肯定。1960年,郎咸芬、李田英、马域成被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每次见面,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李田英大姐、马域成大哥是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是他俩时刻鼓励我,让我在戏剧舞台上不断突破,塑造出了更多优秀艺术人物。”回想当年,郎咸芬感慨万千,“当前,党中央非常重视文艺事业,非常关怀文化战线上的文艺工作者,我要继续以李田英、马域成两位革命老战友为榜样,生命不止,艺术不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贡献我的毕生精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