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为庆祝三大通讯商合并,每转发一条此信息将奖励10元人民币……” 夜里10点多,收到父亲发来的这条微信谣言。自从引领父亲用上智能手机并“触网”以后,这样的微信谣言笔者就经常收到,辟谣回复也随之成了常态。据微信官方后台的统计,每个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对此,广大子女有义务帮助父母维护微信朋友圈的清新健康。 随着互联网日渐深入生活,许多中老年人也像年轻人一样,活跃在朋友圈社交活动当中,这对于他们消除空巢焦虑、调节心理平衡、充实精神生活有很大帮助。但各类虚假谣言的散播,成为侵蚀中老年人朋友圈的一大流毒。“这东西喝了就等于死”“西瓜桃子不能一起吃”“一味中药48小时可杀死98%癌细胞”……光怪陆离的谣言搞得许多中老年人不时神经紧张,甚至还有听信网络谣言酿成的闹剧和惨剧。有媒体报道,湖北一位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因听信洋葱泡红酒可以治病的谣言停药,导致脑中风发作。 打击网络谣言,相关职能部门责无旁贷,但对于子女来说,也有义务帮助父母明辨是非、认清真假,远离谣言之害。老话说得好,扶上马还得送一程。中老年人使用微信朋友圈,多是子女帮助引导之下学会的;让他们用好微信朋友圈,子女也有继续“保驾护航”的责任。网络时代,年轻人是网络“原住民”,对于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较高,即使是拿不定的信息,也可以熟练运用搜索功能查知真相,相对于半路加入网络的中老年人,对谣言的免疫能力强得多,在父母上网“冲浪”时,理当扮演好“领航者”的角色。那种对父母朋友圈和转发过来的谣言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态度是不负责的,屏蔽父母朋友圈、“眼不见心不烦”的做法更是要不得。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某种意义上说,中老年人是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子女多关心一下父母的网上活动,并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辨别谣言技能,是应尽之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