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希明 凌晨4点半多,夜幕尚未褪去,寿光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葛怀圣悄悄起床,坐到电脑前,开始了新一天的史料整理和审读工作。一年当中的春夏秋时节,他都在这个节点开工,数十年的忘我投入,以写书撰志这种方式,生动解读着一个地域的古往今来。 让“遗珠再现” 在寿光市档案馆,保存着一个镇馆之宝,这就是民国《寿光县志》。此为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本县志通篇都是文言文、繁体字、无标点、未分段,令今人难以读懂。2008年,葛怀圣接过了点校县志的重担,他倾尽精力,对这座“矿藏”进行深入全面的简化、标点、分段、横排,利用不同字体区分文意,查阅了大量史料。为了搞清楚县志中“仓颉祠”的建设时间,葛怀圣三次驱车赴青州求证,八易其稿,最终在2011年完成了民国《寿光县志》点校这项浩大繁杂的工程。 三年时间,点校民国《寿光县志》的文化苦旅,奠定了葛怀圣在史志界的地位,也让他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有一天,他感觉视力骤然下降,遂到眼镜店测试,发现右眼从1.2降到0.2,左眼则从0.4降到了0.2。因为腰椎病厉害,还到医院住了20多天。 让红色历史重回公众视野 在潍坊乃至山东,寿光的红色历史可圈可点,诸如以牛头镇起义、巨淀湖抗日等事件,以马保三、赵寄舟等为主的英雄人物。对这些事件和抗战人物,葛怀圣不遗余力,使那一段段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的红色历史重回公众视野。 抗战时期,寿光首任县委书记张玉山的传奇经历、中华女杰陈少敏的刚正不阿、寿光南下干部的战斗轨迹、著名英雄马保三的抗战生涯、寿光百姓到日本做劳工的苦难回忆……被他用严谨、客观的史志语言,整理成了一个个既有可读性又有权威性的潍坊红色故事。 这几年,葛怀圣还和史志专家孙仲春先生一起,经过艰苦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取证,完成了《寿光抗日烽火》、革命烈士孙士良的传记创作,丰富了潍坊抗战记忆。 让新农村建设记住乡愁 “村志编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必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这是2012年获知寿光市侯镇《地沟村志》出版后,葛怀圣欣喜之余,发表的一篇题为《村志编写应与新农村建设同步》中的文字。这不是他第一次为村庄文化发声了,一篇篇具有建设性的研讨文章,一串串奔走于城乡大地的足迹,彰显着一位文史工作者“记住乡愁”的责任与担当。 葛怀圣对农村历史文化素来就很有研究,特别是早些年下农村指导建档的工作阅历,使他脑中和手头掌握了大量翔实客观的史料。先后主编或参编《东西南北寿光人》《侯镇志》《文化侯镇》《寿光历史上的今天》等22部史料性书籍,上千万字,30多项创作成果分别获得山东省档案学会、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