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哲 过硬作风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去年以来,高新区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依法作为”主题,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突出弘扬“四种精神”、践行“四个担当”、强化“五个导向”、健全“七项机制”工作重点,在作风建设方面率先发力、持续用力,攻坚克难、突破担当,奋力争当“四个城市”建设的排头兵,综合实力在147个国家高新区中跃升至第22位。今年1—8月份,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22.4亿元、增长28.9%,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1.6亿元、增长3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5亿元、增长18.2%。 “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加快打造‘四个城市’,高新区要想继续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风建设必须走在前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初宝杰说,工作推进中,“时刻保持‘攻坚克难、突破担当’的责任意识,树牢‘不干则已、干就一流’的进取精神,以作风建设的纵深推进,凝聚起实现更高层次新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全力营造人心思进、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生动局面。”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造过硬作风。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推动作风建设,带头寻标对标提标,先后16次召开会议,作出专门安排部署。区“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转变作风,分工包靠329个重点项目和22个重点信访案件,工作情况列为每周党政联席会议“1号议题”,雷打不动、持续攻坚,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包到底、直至投产达效”,有力带动了全区活动的迅速扎实推进。面对发展过程中的急难险重任务,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气,抽调骨干力量、压实包靠责任,在项目一线设立指挥部、打造尖刀连,对困难问题敲开核桃、各个击破。同时,坚持在一线火线考察考核干部,强化督查问责,激励引导干部攻坚克难、突破担当。今年以来,共拆迁21536户、涉及土地15101亩,困扰高新区发展12年之久的河北张庄等一大批拆迁“老大难”,全部整体拆除,新钢街道成为全市第一个消灭城中村的街道,明年高新区将在全市率先全面消灭“城中村”,实现向全域城市化的历史性跨越。探索实施“自改委”模式,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很多原先的“钉子户”,在完成自身拆迁后,又主动加入“自改委”,在拆迁清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清池街道两周拆迁2760户、新昌街道一周拆迁499户的“高新速度”,“自改委”模式成为山东乡村治理十大典型案例。先后涌现出了新城街道河北张庄社区、新钢街道“七村同拆”、电力监督管理办公室、新城街道党委书记孙波、清池街道二甲李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林奎等一批先进典型。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塑造过硬作风。发扬“与企业家赛跑”精神,坚持在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中锤炼过硬作风,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奋力建设产业强市。对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15天内必须全部解决,探索推行“只跑一次”和“零跑腿”改革举措,站在企业、项目角度,优化审批流程,效率一次性提速50%。通过“与企业家赛跑”,赛出了扎实作风、高远境界和充足干劲,让企业家有尊严、有地位,广大企业家信心满满、豪情满怀,纷纷表示要立足潍坊、扎根高新、做大做强,潍柴、歌尔、盛瑞、福田、特钢等重点骨干企业,以及天瑞重工、华滋自动化等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均实现大幅增长。今年以来,全区已开工重点项目100个,11个市级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均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0%以上。 全面提升标准境界,在优化发展环境中锤炼过硬作风。牢固树立“环境既是竞争力,又是生产力”的观念,按照“二线城市”标准,全面提高档次、提升境界,加快推进全域国际化,全力打造“活力城市”“品质城市”。深化潍坊高新区全域国际化城市设计方案竞赛成果运用,提升高新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坚持“鼓励高端、限制中端、禁止低端”,推动房地产业迈向高端。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建设321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雨污混排整治、渣土车治理、城市防洪、海绵城市建设、建筑外立面改造、城市美化亮化、智能收费停车,城市环境全面优化。加快人行道改造、打通断头路,规划建设城市支路,构建城市交通微循环。实施青银高速15号口景观提升工程,规划建设50个城市公园、300个口袋公园,布局一批风姿各异的城市雕塑,让高新区成为口袋公园的“博物馆”和城市雕塑的“博物馆”。 持续强化使命担当,在坚守为民情怀中展现过硬作风。按照市委提出的“强化基层和群众导向”要求,坚持便民惠民,再造基层基础,以务实作风增强民生福祉。财政投入32亿元,实施三批59件民生实事,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结合棚户区改造,向群众作出“五项庄严承诺”:一是拿出给自己爹娘盖房子的劲头,给老百姓盖最好的房子;二是全面提升冬季供暖水平,坚决不让一户老百姓挨冻;三是让高新区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四是选取好地块,给高新区老百姓的先祖建最好的公墓;五是在社区配套建设乡贤馆、村史馆,为高新区的老百姓留住乡愁、记下历史、传承根脉。同时,结合建设“文化名市”,规划建设一批企业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旅游设施,加快打造浞河、张面河、暴沙河等景观带、文化带和经济隆起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