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孔嘉 通讯员 高文波 10月20日-22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四位科学家做客诸城繁华中学,出席诸城繁华中学第七届科技节,讲述“我的科技梦”。 此次受邀的4位科学家带来了引人入胜的科普讲座,他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图片、简单鲜活的视频、引人入胜的案例吸引到在场的学子们如痴如醉,容纳600多人的报告厅被围得水泄不通,现场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仍兴趣不减,纷纷要求四位老科学家延长讲解,为他们解答科学上的疑问和讲述更加多精彩的科学故事,学生们的热情令学校和科学家始料未及,决定将讲座改为3次,这样每位科学家的三个专题报告改为9场,四位科学家共做了30场报告,这才让水泄不通的报告厅恢复了正常秩序。 理性: 摒弃盲目 回归理性 面对同学们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中科院研究员郭传杰教授首先带来了一盆“冷水”,以《化学:世界因你而恐惧还是精彩》为题,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知识课。在报告中,郭教授以他渊博的知识,生动形象的授课内容,亲切诙谐、极富感召力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了化学与食物、材料、能源、信息、医药健康、环境污染、科学体系以及创造性等的联系,使同学们了解到化学与食品安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日常生活用品、化学与创新等的关系与知识,切实让同学们感受到化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 郭教授不仅带来了一场科学技术的知识盛宴,更给同学们打开了辩证法的大门,郭教授说:人类作为智慧的生物,是具有两面性的,或者说是辨证的高等动物。而科学作为人类的意识创造物,也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根据《迈瑙宣言》来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化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在享受他的高超与美妙的时候,必然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利的一面,关键是我们人类应该用自己的智慧与理智去识别与消除这些对我们人类不利的因素,而只推崇与发扬他的正面的一面。如果我们因为科学的一些负面作用,而放弃对科学的追求,我们必然会得不偿失的。郭教授号召同学们以理性的科学精神与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去对待正确和处理化学,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造福于人类,那么化学就辉煌了昨天,也见证着今天,同时还将创造更精彩的明天。 逐梦: 科学梦 创新梦 强国梦 科学家亲述自己的科技创新实践,启航了学子们的人生梦想,由于多篇散文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位梦华教授自2003年来繁华中学进行科普讲座就成为了繁华师生的偶像。“不追歌星追科星,追星当追位梦华”成为了不少学子的口头禅。签名、为学生留言、要求合影……连日来,中国十进北极科学家位梦华教授,在繁华中学正引发着追星新潮流——科学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星。 作为极地探险家,位梦华教授1982年首登南极,1991年“独闯”北极,成为与爱斯基摩人深入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5年,他作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总领队,率领25人的队伍,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此后更是十进北极,还曾在北极居住两年。位梦华教授告诉学生他的改名故事:“1995年,当我终于站在了北极点上时,眺望天空,感慨万千,忽然又想起了我的老父亲多次重复的‘中国人不能当亡国奴’的遗训。于是,我将原名‘位孟华’改成了‘位梦华’。” 第七届科技节期间繁华的3000多名学生全部认真倾听了位梦华教授《南极、北极与人类未来》的精彩讲座,位教授以自己传奇式的亲身经历、勇敢的冒险之旅、精彩的图片、翔实的资料、幽默的语言吸引了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同学们从美丽神奇的极光现象中领略自然的神奇,从冰天雪地的极地风光中感受冒险之旅的艰辛,从憨态可掬的极地动物身上体验科学研究的快乐,让同学们做了一次浪漫的极地之旅。位梦华教授还与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气氛融洽、场面活跃,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位教授以一个科学家的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智慧感染着同学们,每次报告结束很多学生久久不愿离去,纷纷要求与位梦华教授合影、留念。高二学生曲春凝在听了位梦华教授的报告后激动地说:“听了这场报告,我真想立即成为科考队的一员,去探索地球两极的奥妙。只要我们去创造,没有什么征服不了的难题,学习中的那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高一学生吴宜真表示:“聆听位教授的报告,开拓了我的科学视野,点燃了我的科学梦”。 繁华中学的科普育人工作,启航了学生科技创新、献身科学事业的人生梦想。在繁华中学有一个尽人皆知的追梦故事:2004年,学校举办第一届科技节期间,崔天舒同学在和位梦华教授及中科院空间中心和空间总体部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教授等科学家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因回答问题被授予了一枚中科院院徽。正是这枚院徽激励着他励志投身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他发奋学习,考入南航读大学,又考入北航读研,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航天研究所工作。 还有田欣同学,科普报告激起了他对卫星知识的浓厚兴趣,立志从事这一光荣的事业。现在,他已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 崔天舒和田欣同学只是众多追梦学生的典型代表,他们梦圆祖国科学事业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普教育,对于广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成长成才是何等重要。繁华中学多年来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2004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科技节,中科院50多位老科学家为学生做科普报告311场,弘扬科学精神,推动了科普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创新: 以创新之楫,奋发展之舟,谋成长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大禾教授作了题为《神奇的激光》的科普报告。刘大禾教授从日常的光源入手,娓娓道来,介绍了光源的特性、激光的含义、发展历史、工作原理等物理学知识,最后重点介绍了激光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刘教授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案例、直观的演示,阐述了激光的奥秘和魅力,将神秘深刻的激光知识讲解得浅显生动。讲座中刘教授展现了深厚的学识涵养和幽默亲切的讲学风格,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同学们的认真聆听,一次次的热烈掌声,将讲座气氛逐渐推向了高潮。 刘教授的另外一场科普报告以《物理学趣谈》为题,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自己写的一首诗为点,引出物理学见物讲理、物含妙理的思想;以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法拉第等伟大科学家为线,讲述他们的主要成就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贡献,激励学生勤思考、多探索,培养善于发现、勇于专研的科学精神,他纵横古今,颂扬历代科学巨匠的丰功伟绩,畅谈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他以平实风趣的语言、直观美妙的视频画面、自然清晰的逻辑顺序,依次将抽象的激光、核磁共振、超流超导、A超B超、电磁波辐射等科学知识简单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阐述了它们在军事、工业、医疗、通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让人顿感茅塞顿开,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总书记号召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繁华中学的科普报告中,刘大禾教授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创新”。他说:“我希望得到的不是名,而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别看我的项目小,经费少,可是小有小的优势,少有少的好处。正是因为没有钱,才逼得你必须创新,正是这以小见大的课题才使我走到今天。”话音刚落,就响起刘大禾爽朗的笑声。笑声背后,是一个光学专家的创新之路。在他心目中,科研不是追逐“时髦”的脚步,而是做出特色,树立标杆,有时,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看来,赶时髦只能跟在时髦的后面走,而物理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将自己的研究做成时髦。 对于学生成长,他寄予厚望:“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大师也一定不是培养出来的。好的学生,甚至大师,一定是在困难的研究中锻炼和造就的。我培养学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学生在学术上超过我,超过我的人越多,我的成绩也越大。如果没有人超过我,那是我最大的失败。”他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坚持将学生放在科研中锻炼,为他们指点方向,而非教他们每一个步骤应该怎样去做。他认为一个平等、开放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令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尽管已经年过六旬,因为长年与年轻人相处,刘大禾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他开朗乐观、积极进取,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信心,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也将在繁华学子的心中延续下去。高一学生臧晏瑜表示:“听完刘教授的报告,我为科学家紧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所感动,我一定要学习老科学家们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自信: 个性发展 驱动成长 引领未来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光南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声音的奥秘》的科普报告,他用纯朴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例和数据,解答人们关注的有关声音问题。声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同一物体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共鸣是怎么回事?如何有效地利用共鸣现象?所谓“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说的是要从演奏者的音乐和说话人的语音中听出其心境,甚至弦外之音,人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还有一些声音,譬如次声波和超声波,人类的听觉器官感受不到,它们有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类的生活的呢?本来以为声音非常神秘,探究起来非常艰难,在听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光南教授的报告后,高二学生董阳说:“本来以为很难理解,但陈爷爷讲的,我都懂了。他向我们抛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每一个例子都那么吸引。身边的常识、专业的理论、浅显的演示、亲切的语言,他用这些,带领我们进入了科学的殿堂。” 陈光南教授表示,科普报告的目的在于将老科学家的研究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科普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和社会,让社会了解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孩子们建立起信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研就是这么回事。不要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只要你愿意接近科学,它会带给你无限乐趣、无限可能。”陈光南教授如此说。他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萌发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建立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还勉励同学们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将来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中,为建设现代化祖国贡献力量。 科学教育对所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很多同学一谈起科学的话题就望而却步,以为科学很深奥、很神秘、很艰涩。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科学的自信,诸城繁华中学走出了一条用节日普及科学知识的路子,诸城繁华中学校长王建伟介绍:“邀请科学家来繁华中学讲座是我校每届科技节的重要活动,旨在通过科普讲座提升学生自信心,让同学们有所启发,或培养科学的兴趣,或踏上探寻科学的道路,或找到自己成才的方向,以自信定位、自觉求知、自我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内驱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以引领未来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诸城繁华中学科技节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到了第七届,科技节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4位科学家为学校师生作25场科普报告和讲座。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郭传杰研究员介绍,中科院科普演讲团到全国各处学校演讲的意义,那就是“传播科学知识,奉献科学余生”。他指出,科学素养是今后社会个人成长成才的必备要素,是国家民族复兴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高中阶段是接受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素养的最关键时期,希望广大学子珍惜学习交流良机,培养科学兴趣,探究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习惯,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立定科技报国的决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切。 繁华中学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是传统也是特色,多年来学校坚持全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举办科技节、实施“科学家进校园计划”的科普育人之路。早在2004年,学校率先举办首届科技节,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钟琪团长就率领了中科院十几位老科学家进驻繁华校园,授予繁华中学中科院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是我国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力量。演讲团成员主要是中国科学院离退休的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演讲团成立20年来,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为己任,走遍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0多个市、县,演讲18000多场,听众超过680万人,为我国科普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科学家离中学生很远,但又很近。“远”在中学生的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尚不足以完全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与知识,“近”在中学生都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只要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它们就有可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从2004年开始,为全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繁华中学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举办科技节、实施“科学家进校园计划”的科普育人之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十三年来,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不辞劳苦,到繁华中学为师生做科普报告311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提高科学素养日渐成为广大繁华师生的积极追求,科学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了繁华校园,引领着繁华师生不断创新、内涵发展、跨越发展。 学校完善的科普育人机制和优异的科普教育成果,也为繁华学子迈向理想大学、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高考中,就有刘子源、任泓瑜等近20名同学因信息学奥赛或电脑制作等成绩优异获得高考加分或免试资格而保送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名校。在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社团建设、艺体教育、国际化办学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先后有赵振华、张敏、孙明琳、谭远卓等20多名同学考入北大、清华、香港大学等名校。学校以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而被赞誉为“诸城的清华”、“名牌大学生的摇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