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汤化达等主演。看过这部影片的人,被电影上那恢弘的气势,众多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的一部电影。然而,这部电影的许多镜头,都是在临朐嵩山风景区周围拍摄的,事情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电影取材于真实战例 这部电影取材于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的一个战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 《南征北战》主要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为了更有力地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我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企图与我军展开决战。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我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援的敌军部队。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 拍摄虽艰苦群众热情高涨 解放后,在我国拍摄的多部战争题材影片中,《南征北战》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几十年来,这部电影永葆生命活力,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摄制组及演员们在临朐拍摄镜头的日日夜夜,更是让人念念不忘。 那是1952年的春夏之交,电影《南征北战》摄制组在临朐县嵩山风景区西井村拍摄。《南征北战》以“莱芜战役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我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大决战的情景,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波澜壮阔。外景系在青州火车站附近拍摄。拍完外景后,摄制组途经临朐县城到达西井村。 电影中的主要镜头全部在西井村北至龙门河大桥西一带拍摄。其中凤凰山是(大桥西)西山,沿大桥南头的小路向西走,穿越四亩地就可到达。摩天岭在村子西南,大沙河就是嵩山水库上游的龙门河。当时,没有修大桥,公路在村南。 拍这部电影,职业演员有二十余人,参加“战斗”的士兵一千余人全是驻鲁士兵,大多数来自济南军区,群众演员四五十人,分别来自暖水河、瑞头、西井、崔木以及沂源县的南水沟等周边村庄。士兵分散居住在嵩山风景区青石崖村至沂源县南水沟村一带的公路沿线诸村,跨度达8公里。 摄制组从初夏时节到西井村安营扎寨,至盛夏时节拍摄结束,前前后后40多天,这些天的日日夜夜里,演员们顶着烈日演戏,不怕吃苦受累,自己开火做饭,吃的是大食堂,烧火用的木柴全部是到邻村筹集的,摄制组按市场价付款,因此村民们送柴火的积极性比较高。士兵在拍摄之余还要进行业余训练,纪律非常严明。在盛夏季节,有时拍冬天戏,其艰苦可想而知。因为在影片中敌军服装是夹衣,或是套着棉袄的单衣,而我军却仍旧穿着大棉袄、大棉裤,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在三十多度的夏天,山上一棵树都没有,有时一直拍到晚上,水都来不及喝,嗓子都冒了烟。 群众演员都属于志愿者,有老人、妇女、儿童等各种层面的人,他们“跟着共产党走”“跟着解放军走”,主要扮演逃难的群众,或是担架员、农民、小商贩一类的角色,热情非常高涨。当时没有电,也没有修嵩山水库,摄制组就在丈头湾崖(俗称北崖头)西的一个场院里用机器发电,在场院东侧设有放映场,白天拍了电影,晚上就放映,于是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人前来观看。当时是建国之初,文化生活贫乏,当地群众对拍电影之事感到非常新鲜和好奇,观众之多,不言而喻,以至到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的程度。观众中各种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许多裹脚的大姑娘、小媳妇还是骑着毛驴来看,后面跟着丈夫或兄弟陪护。 在拍摄战斗场面中,“地雷”爆炸全是放炮,非常逼真。 因为是夏天拍摄,要拍出一年四季的场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大桥北头东桑行子地拍冬天的情景时,只好把桑树上的叶子全部摘掉,士兵们都穿着棉衣,热得大汗淋漓,外围有岗哨,旁边发着电,正在向北拍摄。远处,有一位上庄村老人从八亩地挑着一担麦子由北向南回家去,不小心被拍摄上了,导演仰天长叹说:“可惜啊!可惜啊!毁了我一盘带子”,只好把它剪去。 当时的桑树下老百姓种着谷子,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导演下了命令,不许损坏一棵青苗,否则重罚。因此,在整个电影拍摄中,庄稼地里的禾苗完好无损,就连摘掉的桑树叶也是按照当时的桑叶价格付了钱。 摄制组在嵩山拍摄《南征北战》之余,还拍摄了故事片《白毛女》中的许多镜头。选择了大桥北螭龙潭附近的一个天然石洞去拍摄,这个洞本无名,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透凉洞”;此地原始、荒凉,洞口荆棘丛生,前面有条河,附近还有一个庙,非常符合原著中的故事情节。 当时,摄制组在晚上放电影时,除了放映《南征北战》片段外,还放其它故事片,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南征北战》与《白毛女》两部电影的拍摄是西井村有史以来的文化盛宴。时过60多年后的今天,再与许多老人谈到这件事,大都记忆清晰,侃侃而谈,回味无穷。西井村是地地道道的两部电影拍摄地。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银幕史上不朽的战争史诗,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战斗生活内容,让人至今津津乐道,更是让人留在记忆深处。 本报记者贺德良 通讯员时会来 李守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