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行业亮点·风筝会与会展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风筝传友谊银线连四海
我与风筝的不解情缘
全市会展统计工作培训会议举行
“鸢都”话纸鸢
2017年12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风筝的不解情缘
——记中国风筝艺术大师赵建华
  ▲赵建华展示风筝扎制工艺




  □本报记者 谭黎明文/图

   在潍坊,会扎风筝画风筝,并且在全国风筝大赛中获奖的风筝艺人可以说比比皆是,但是,能扎会画,勤于创新,又能撰写风筝论文的,可就寥寥无几了,现供职于潍坊市人民医院的赵建华就是我市风筝艺人中“能文能武”的佼佼者。日前,记者走近中国风筝艺术大师赵建华,听他讲述与风筝的情缘。
乐此不疲
六旬老人痴迷风筝40年

  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走进赵建华家,仿佛置身于风筝艺术的展览馆:电视墙上的蝴蝶风筝、卧室悬挂的脸谱风筝、大金鱼风筝以及各类风筝样式的装饰物,橱窗里塞满了风筝绘画的绢、笔、颜料等。赵建华已经60岁了,家就是他的风筝工作室。
  在桌子上,摆放着赵建华制作的精品蝴蝶风筝,十几只小蝴蝶风筝摆在桌面上像真的一样,色彩艳丽,形态各异。桌子边放着赵建华制作风筝的材料,这些材料看似就地取材非常简单,实际都是赵建华几经实验,悉心琢磨出来的,美观易得,轻盈且有韧性,制作蝴蝶风筝的触须用的是鸡毛中间的筋络,蝴蝶的眼睛是废弃胶囊剪下的,蝴蝶风筝的骨架是竹签子劈的……
  “做风筝就是为了找个乐子!”赵建华说,他从小喜欢手工制作,喜欢观察大自然,自从1986年代表市卫生局参加了潍坊国际风筝会,对风筝的喜欢就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他反复构思,决定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制作一批新颖的风筝。 
推陈出新
让龙头“活”起来

  赵建华的代表作很多,最令人称奇的是他自主研发的“电光动态龙”龙头蜈蚣风筝。
  潍坊传统的龙头蜈蚣风筝造型精美,美轮美奂。但龙头、各个部位都是固定不动的,放飞起来后就缺少了活灵活现的动态感。如何改变这种固定不动的造型,让龙头“活”起来?赵建华陷入沉思。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试验,赵建华在不破坏龙头传统造型的基础上,成功地扎制出“活”的龙头。
  首先,他将原来龙头固定的下颚进行改造,使其可以自由活动,放飞时可以在地面上利用手中的放飞线进行控制,一拉一送间,龙嘴就会做闭合张开的动作,同时带动龙舌吞吐,龙眼自动睁开闭合。赵建华还在龙头上安装了电池,并在两只龙眼睛里安装了1.5伏手电筒灯泡,并通过线路控制,使龙眼睁开时灯泡会自动通电闪光;反之,龙眼闭合时,龙眼内的灯泡就会自动熄灭,极大地增加了风筝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也增加了放飞者的乐趣,使得风筝在空中放飞的效果更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龙”。
  2000年4月的中国首届风筝创新作品大赛上,这只取名为“电光动态龙”的龙头蜈蚣风筝在放飞时一下子吸引了众多风筝爱好者的眼球,并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夺得了当年第三名。
致力非遗文化传承
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有人说,艺术传统与岁月时空,是一种逻辑对应和情缘相约,是可遇不可求的心有灵犀与抉择守望。多年来,赵建华在传统风筝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以潍坊传统的软翅风筝、硬翅风筝和龙头蜈蚣风筝等为传承研究主线,制作的精品传统风筝在风筝展览和风筝大赛中多次获奖。
  因为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风筝放飞比赛和表演,从便于携带的角度考虑,赵建华经常将风筝进行一些创新和改进。比如,将传统硬翅风筝的固定翅膀改为可拆装折叠便于运输的硬翅风筝;给传统的龙头蜈蚣风筝龙头固定的龙角做“活”,可随意拆卸,便于携带;针对九十平方米超大型难以运输的软翅风筝的骨架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其可以随意插接打捆,方便运输。
  赵建华不仅擅长风筝扎制、绘画,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在风筝扎制理论上也很有造诣。他经常把自己的创新体会记录下来,然后整理发表在国内专业风筝刊物或是网站上,与全国各地的风筝爱好者进行沟通交流,几十年来,有多篇关于传统风筝制作和创新技艺的论文在《中国风筝》杂志社发表,并得到读者的好评,其中《“电光动态龙”风筝的扎制》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风筝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