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丽丽
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建设“四个城市”是统揽全市工作、建设现代化强市的总抓手。要实现“四个城市”统筹推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追求贯穿到城市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标世界一流,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品质潍坊”。 要在工作标准上精益求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让追求极致的观念深植于心,并见诸行动。尤其在“四个城市”建设整体推进和重点目标任务的完成上,要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将各项工作做到极致、做出境界、做成精品。一是要高标准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积极协调各部门各行业,开展品质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服务品质、工程品质、环境品质,进而促进全市经济整体提质增效升级。二是要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考核和目标绩效考核。总结考核经验,创新考核思路,认真履职尽责,提前谋划,加强沟通协作和指导督促,确保“三个走在前列”。三是高标准推进内部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四个城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确定的工作要点和责任分工,制订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对各部门(单位)实施绩效考核,严格奖惩,落实工作责任,提高行政效能,以认真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实在的举措,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深、抓到位。 要在工作落实上注重实效。工匠精神,最终还是要用高品质的“产品”来体现。高品质体现在哪里?其关键是要全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是深入落实产业强市“四大工程”。深入开展产业强市典型示范“10530”创建工程,争创10个国家级、省级产业示范区(实验区、基地),培育5个市级产业强县(市、区),打造30个服务业特色小镇、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端农业片区。二是以打造文化名市品牌为统领,全面实施“1135”战略。围绕文化名市建设这一总目标,全力打造“文化善地·大成潍坊”这一城市文化主体品牌,实施基础性、产业性、标志性三大工程。文化潍坊、文明潍坊声名远播,形成文化名市建设的“潍坊样本”。三是以激发经济活力为核心,创新活力和创业活力为两翼,金融活力和开放活力为保障,社会活力为基石,构建“1221”活力城市体系。跻身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行列。四是实施品质城市“十大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品质城市建设跨越突破。要推动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质量一体化升级;实现现代规划体系全面建立,城市空间布局更加科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强;提升城市发展软环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全面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在工作推进中勇于创新。工匠精神是继承,更是创新,要从社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树立起精品意识,并培育起精心打造、持久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实现由量到质的突破。因此,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新优势。一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三是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四是依靠质量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增强潍坊市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对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索品牌创建与潍坊市特色产业相结合,针对重点产业,积极联合市直相关部门,开展“品牌创建”行动。 要在工作实践中敢于担当。工匠精神,除了需要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和对质量的精益求精,还要有心存敬畏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的意识。“四个城市”建设是全市的工作重点,是潍坊人的共同期盼,各行各业都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聚焦到“工作实效”上来。发扬“工匠精神”,就要亲自上阵、提锅上灶、一马当先。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无不说明高水平的“工匠”从来都是实践中的能手、高手,“技近乎道”从来都来自实践的千锤百炼。各部门、各行业的党员干部要做务实工作、以身作则的领头雁,要对工作亲历亲为,注重细节、孜孜以求。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只要我们盯准目标,精准发力、务求实效,就一定能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以真真切切的精神,成就“品质潍坊”。 人民的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品质城市建设需要各行各业持续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潍坊更加美丽更有品质更富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