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感恩特色教育扎根校园 |
——访滨海中学语文教师吴小军 |
|
日前,滨海中学语文教师吴小军(上图)的课例《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如泣如述—陈情表》被评为教育部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这一荣誉,对于把智慧和感恩教育注入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吴小军来说,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世上有一种爱,太阳般温暖,春风般和煦,清泉般甘甜,这就是父母之爱。”这是滨海中学学生在语文老师吴小军进行的系列感恩教育课堂写出的文字,质朴的语言流露出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整理有关孝的名言名句、讲述你的故事、以“当你老了”命题作文……在吴小军的课堂上,他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导教育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感恩,让学生们也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慢慢转变为如今的真情流露。吴小军创新而灵活的教学模式,赢得学生们高度评价。他讲的课总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只有潜心研究教材、用心经营自己的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师者。”吴小军坦言道。正因为有着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热爱,他的课例《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如泣如述—陈情表》结合当代社会老龄化现象和独生子女养老问题,对新时代孝道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如何处理忠与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自己能够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学校深入推进互联网+教师专业的发展,也与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吴小军告诉记者。在课例的准备过程中,吴小军每天都努力研读课标,精心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反复推敲每一句话,力争教学语言简练而恰当,一点一滴琢磨出这堂优课,体现出了可贵的敬业精神。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句有关孝的名言名句被学生们抄写在笔记本上,也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和心里。“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德育的积累和提升。课例紧抓《陈情表》一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引导学生诵读,仔细体味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和愿望。在课堂上,吴小军谆谆教导学生,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深情体验之中,让学生在思想产生深深地共鸣,从内心深处懂得何以感恩。 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技巧,更是一种道。寓教于学,就是让学生没有感觉到教育的任何束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教育的真谛,也领会了教育所付托的寓意。“在课堂中,我给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大实话’教学环节:‘讲述你的故事’,引导学生们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感悟。”吴小军说,适当地改变一下课堂模式,对学生们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写作小练习”环节,吴小军不着痕迹地引入情境教学:“当父母老了,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孝顺,然而,当我们老了,我们的希望是什么呢?”进一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们更能设身处地的体味父母之心,更加深入地理解“孝”的真谛。 “作为老师,我不仅希望学生们都成材,更希望他们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吴小军如是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滨海中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一直都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断摸索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可以说,现在感恩教育已成为滨海中学校园内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 本报记者刘晓杰 通讯员孙光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