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教育部近日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这次课标修订重点,其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增至72篇。 高中生需要背诵的古诗文大幅增加,毫无意外引发广泛热议。不少网友调侃说,“幸亏我已经毕业”“好险,差点就赶上了”“祝学弟学妹们好运”,玩笑中透露出当年因“熟读并背诵全文”而带来的恐惧。更多的人是为教育部点赞,认为古诗文阅读和背诵很有必要,对人生大有裨益。 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大的层面来讲意义深远,是必然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而优秀古诗文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学生抓起强化优秀古诗文教育,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由此亦可推知,对优秀古诗文的背诵要求,将来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不谈大道理,从个人成长成才的角度而言,多背诵点古诗文显然也是好处多多。背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死记硬背”虽貌似贬义,但也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从教育规律,有些东西就得先硬背。优秀古诗文是语言的精粹,言简意丰,高度凝练,不像白话文直来直去,理解和背诵起来自然有难度。但正因其是精粹,故而更值得背诵——白话文需要背诵的就不多。如果说一个人的语言知识体系是一座大楼,那么优秀古诗文应是地基与四梁八柱的作用,地基与梁柱越稳固,大楼就可以建得越雄伟。同理,古诗文基础越扎实丰厚,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强。求学时期背过的古诗文,当时或许不懂,但将来某一天可能就会懂了;工作以后或许会忘掉,但内蕴的文法会潜移默化根植于心。所以,多背诵点古诗文,短期来看是增加了学业负担,实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正如《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在离开冰火岛之前,谢逊曾逼着他死记硬背下许多上乘武功的要诀,并告诉他,“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使不为实用,仅就优秀古诗文给人带来的修养之益,也值得多背诵一点。人吸收的诗书精华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由内而外很自然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气质和风度,即为“书卷气”。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曾国藩亦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一个人消化的诗书越多,气质、修养、谈吐、审美的水准往往就越高。去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时,冠军武亦姝“圈粉”无数,她饱读诗书、落落大方、气质优雅的才女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充分诠释了“秀外慧中”的内涵,而这背后,是惊人的两千多首诗词背诵量。 能力许可的前提下,优秀古诗文背诵量自是多多益善。中学时期是人的接受力、记忆力最强时期,背诵70多篇古诗文虽有压力,但压力并不算大。之所以有人觉得多了,实乃过去要求背诵得太少了。今日要求学子背诵70多篇古诗文,未来他们一定会觉得学有所值,终生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