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文化名市,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内涵,需要文化的支撑、书香的浸润。近年来,我市注重整合阅读资源,培育阅读品牌,创新阅读服务模式,持续高效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阅读大军中,书香之气弥漫潍坊大地。 □本报记者刘晓杰 书海遨游愉悦身心 “走到公交站牌看到阅报栏,感觉城市品位也提升了,市民也能及时了解咱们潍坊的大事小情。”市民李洁抱着孩子站在东风街公交站牌的公共阅报栏前细心地阅读着当日报纸上的新闻。 “一城风光、十里书香。”如今,当你漫步在城区的公园、广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以人文知识或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标识牌,它们像一张张翻开的书页,供人们在休闲之余阅读,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提升市民素质。这是我市打造特色人文景观、建设文化名市、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排排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书籍,市民们手捧书卷,或正襟危坐于书桌,或闲适地倚在沙发上,在市图书馆,映入记者眼帘的便是这样的场景,只见其间书桌、沙发、吧台一应俱全,格调优雅闲适,成为不少居民休闲阅读的好去处。 “几十年来,我唯独没有放弃的就是阅读。现在每天都还坚持书面阅读两小时,网上阅读一小时。”退休教师张立香正在书架上查找图书。她说,“读书使我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读书也使我开拓视野,生活充实。” “为了深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市图书馆逐步完善设施设备,扩大开放区域,满足了读者到馆借阅图书、上网浏览、自修学习、查阅专题资料的需求。”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林娟介绍。“通过打造数字阅读体验馆,将3D立体书、电子读报机、电子翻书机、电子图书借阅机、音乐留声机等新媒体设备及资源进行集中展示与服务,采取交互体验的方式,配合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动讲解和现场演示,为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平台。”2017年,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超过150万人次,图书借还近百万册次,数字图书馆读者总访问量6121627次,移动图书馆访问量为30574466页,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370余场次。 最是书香能致远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近日,市区一家国学课堂内诵读声阵阵,乐音悠扬,一场高品位的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精彩上演。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重视读书、提倡读书,读书有用,读书成才”的社会风气和“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全市人民通过阅读,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星期六和星期天,或是空闲的时候我就带女儿到书店看书,因为她挺喜欢看书。每天睡觉前都有一个多小时跟她一起阅读。”市民徐秀玲说,阅读不仅让她女儿认识了很多字,也丰富了女儿的阅历,让孩子懂得不少的道理。 浓浓书香,涵养城市、润泽心田。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去年4月,我市获评山东省第二届全民阅读示范市,对我市全民阅读工作是一个充分的肯定,更是一种无言的激励,推动我市全民阅读工作向着全面深入发展,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为加快文化名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读书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开通移动图书馆、微信平台及网上图书查询、续借、阅读等服务,方便了读者全面、高效地利用图书馆。”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林娟介绍。 到图书馆看书、学习,现在已成为市民、学生节假日和周末的首选。如今在市图书馆,凡是持证读者,只需将读者证放在门口的读卡器上进行身份验证,成功后自助电磁门开启,即可进入自助借阅室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读者可在自助借还机上24小时借书、还书、借阅查询。可以说,全民阅读,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为文化名市建设和学习型城市、文明城市的创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了我市崇文重教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书香涌动农家屋 “自从有了这个农家书屋,每天晚饭后,自己都会来这里看看书,学习种植技术。”在峡山区郑公街道住王庄村的文化大院里村民王传喜说。因为在农家书屋的不断充电,掌握了种植技术,自己种的有机菜格外畅销。而今,农家小院升级为社区文化大院,为居民提供上千本图书,涵盖农业技术、历史名著、少儿图书、休闲娱乐书籍等,大大满足居民的阅读需求。不仅如此,社区门口的坑洼泥地也转身变成了社区文化休闲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书香社会的氛围要靠大家积极参与进来,一个带一个,一代传一代。”67岁的王金仙是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她说:“现在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没事的时候和老姐妹跳跳舞、唱唱歌、看看报,有的打乒乓球,下象棋,有时社区也组织文艺演出,虽然我们社区地处偏远,但是仍然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全市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农家大院为平台,组织开展“学科技、学经营、学礼仪”等读书学习活动,带动和引导更多农民群众走进书屋。开展“书香之村”创建及“星级农家书屋”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文明的社会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