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聚焦全国两会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六、深入挖掘宣传和开发利用东夷文化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对东夷文化诠释权与主导权的掌握,多措并举,将潍坊打造成为东夷文化研究的区域中心与研究基地 由于东夷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行政区划的不断变化,在某些时候,东夷文化在某个或某几个地区较为繁荣是可能的,学术界针对某种观点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是正常也是合理的,但潍坊地区,尤其是潍坊地区的青州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起源地是毋庸置疑的,众多的历史典籍、出土的考古实物,在学术界也得到了广泛认可。面对其他地区对东夷文化起源地等的争论,应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抓住“东夷文化”研究热潮,尽快建立潍坊东夷文化研究协会,参与建设“东夷学”研究基地。2014年1月,山东省决定“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2017年,我国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总体目标,2017年9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东夷文化论坛”在济南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顶级专家学者近100人参加了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丰富深厚的东夷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建立“东夷学”学科体系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在“东夷学”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潍坊要利用地域优势以及本地东夷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走向深入的有利局面,尽早建立潍坊东夷文化研究协会并在此基础上,依托我市有关科研力量,筹备建设潍坊东夷文化研究基地。同时,与省内、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如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力争在“东夷学”学科建设工程取得一席之地,防止潍坊东夷文化诠释权和主导权的弱化甚至旁落。 2.在国家和山东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依托潍坊“文化名市”建设的契机,我市应坚持“内引外联、内外合作”的原则,一方面重视与潍坊学院、潍坊博物馆等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挖掘潍坊当地专家和学者的科研潜力,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创造有利于本地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东夷文化的宏观氛围。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邀请国内学者和专家参与我市东夷文化研究,系统研究并广泛宣传潍坊地区的东夷文化。同时,定期举办潍坊东夷文化研讨会,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封闭状态,扩大与国内外文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学习,真正占领东夷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 3.有关职能部门要因势利导,拨出专门科研经费,每年以重大课题和课题招标的形式,面向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布潍坊东夷文化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以“潍坊东夷文化”现象作为研究课题,鼓励专家和学者以潍坊东夷文化为研究对象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争取在学术界造成广泛的影响,为潍坊东夷文化研究、产业开发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导向,将潍坊打造成为东夷文化研究的区域性学术中心和研究基地。 (二)广泛发动各界力量,对民众进行东夷文化宣传普及与科学引导 东夷文化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夷集团是秦汉间所称的上古时代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太昊、少昊、颛顼和蚩尤等诸族系,东夷人的足迹北至辽东半岛、贝加尔湖南畔、斯塔诺夫山脉以东地区;东至朝鲜、日本;南至吴、越、楚。东夷文化随着历代政权的更迭、人类的迁移与流动,文化与生活习俗相互交融渗透、互相影响,从而形成了兼有其他文化特征的优秀地域文化。 事实上,东夷文化落后论与东夷文化认知度不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制约,互相掣肘。一方面由于社会大众普遍认为“东夷”是贬义词,东夷文化落后,所以对东夷文化没有兴趣了解和研究。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和认知东夷文化,才会对东夷文化有错误的认知和错误观点。上述两个方面问题的产生,追根溯源,是由于对东夷文化的普及和宣传的力度不够,使得民众对东夷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知所致。因此,应采取如下措施。 1.我市应积极有效地开展东夷文化相关群众性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使东夷文化资源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强化东夷文化产业在群众中间的凝聚力与亲和力,更好地推动建设“东夷文化”品牌的目标。 2.注重主流新媒体和主流宣传媒介“议程设置”的宣传力量,增加东夷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东夷文化的受众范围。在东夷文化宣传与普及方面,潍坊主流媒体及相关传媒机构应设立与东夷文化有关的“议程”,借此引导大众更加了解和关注东夷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获得更加实际有效的传播效果。依托潍坊文化名市建设的浓厚氛围,有关部门应经常性地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方面进行东夷文化的参与、写作、展示活动;通过具体广泛的民间活动,增强东夷文化在市民心中的地位与影响,为将潍坊“东夷文化”的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争取最广泛的民间支持。 3.在对东夷文化的宣传与普及过程中,也应顺应形势和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习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智能手机、移动电视等构建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对新媒体的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进行东夷文化知识的输送,从而让更多的新媒体用户和消费者能够积极主动地传承和保护东夷文化。在东夷文化传播和宣传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应各展所长,通力合作,借助新旧媒体融合之翼,构建立体传播渠道,共同对接、宣传、助力东夷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使东夷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真正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4.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一种文化的宣传与传播要想成功,一方面有赖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大众的帮助。东夷文化产业参与、开发、运营主体均广泛分布于社会民众中。因此,不仅需要各级政府,还需要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将学术界、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动员起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东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潍坊应广泛建立东夷文化的协会组织,积极吸收普通民众、民间爱好者、高校、科研院所及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加入东夷文化相关民间协会和民间组织,引导社会上更多的人和群体、机构参与东夷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三)在东夷文化传承与开发过程中,建立宜统宜分的多元主体联席管理委员会制度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如果潍坊能发挥地级市优势,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不同地区的利益,对本地区东夷文化资源的统筹规划无疑会更有全局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元主体联席管理委员会应以“突破壁垒,合作共赢”为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和不同地域的局限,将零散在潍坊各地的东夷文化资源进行资源有机整合,减少各自为政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并取得规模化、集约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元主体联席管理与开发机制的参与方应具有广泛代表性,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开发主体、群众代表、社会组织共同参加。代表的广泛性会确保倾听各方的不同意见,综合考量不同的利益诉求。 其次,多元主体联席管理与开发机制应满足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潍坊东夷文化产业开发涉及到众多领域和部门,需要各参与方通力合作,从自身的角度,结合自身的优势献计献策,运用自身部门所长进行指导和协助。多元主体联席管理与开发机制应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和一系列调研、讨论、表决程序,充分发挥联席管理的作用,各主体分工协作,各司其责,既获取自身正当利益,又彼此监督和约束,文化产业是高关联度产业,跨行业的整合与调整需求十分迫切。潍坊应着眼于营造联合协作、共同发展的大行业格局,由联席委员会整合辖区有关企业资源,将文化、文物、旅游、宣传等部门和相关文化企业结盟在一起,打破行业壁垒,凝聚形成潍坊东夷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避免政府“责任过载”,加快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是舞台”的东夷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1.加强对潍坊东夷文化的科学规范地管理,营建起在政府制定战略的指导下,行业管理和企业自主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政府行为应该体现在科学规划、政策支持、投资引导等方面。政府的作用,应该更多的体现在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政策,加强引导和规范,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文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整合。 2.有关职能部门应坚持市场经济理念,将企业和社会资本作为东夷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生力军,鼓励和扶持相关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考虑市场实际需要,有效依托潍坊地区的东夷文化资源开发适销对路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同时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不断在竞争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获得经济效益,只要引导得力,企业会对东夷文化资源自觉加以重视和传承,成为传承东夷文化的平台和实施主体。 3.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扶持和培育东夷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很多感兴趣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谋求进军文化产业领域,潍坊东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具体参与权交给企业。 (五)创新文化产品开发理念,注重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和内核建设 1.文化产品的创新。注重世界文化潮流,创造性地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资本。消费者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好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很多时候产品本身没变,只是在表现形式上稍做变化,就能带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国内市场,东夷文化产品应该根据时代特征与消费者喜好,创新产品外包装与内容,生产出既具有潍坊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潍坊的东夷文化产业获得广阔的市场,才能扩大东夷文化的影响面。 2.产品定位的创新。在对东夷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过程中,一般来讲,就势必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广泛使用现代科技、流水生产线和现代生产监控体系,这也使得企业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大批量产品广泛供应市场成为现实,此类产品具有同质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征。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批量产品在质量、外观等方面,甚至超越了手工方式生产的产品。这就与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的传统文化产品产生了矛盾,如果解决不好,产业化甚至会危及传统东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营销定位策略的创新。以蛋壳陶为例,面对高端文化消费者,在为其提供诸如蛋壳陶文化产品时,一定要强调“传统方式”“少而精”“原汁原味”三大特征,突出传统方法生产这一主线,将自身定位于传统手工生产的制成品并在市场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在市场销售中应注重宣传和推广产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诉求。而对于规模化、流水线生产的蛋壳陶则应定位于质优价廉的商品,强调效率、投入产出比,目标市场应定位于社会大众。通过差异定位的策略,使两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并行不悖,在不同的市场分区中相互促进。 结 语 东夷文化作为潍坊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塑造城市标志性文化、特色文化,还能够造就新一代潍坊人的风骨与风格,提升城市的文化实力,对全社会的发展提供好的环境氛围。东夷部落在中华早期文明进程中,在社会组织、手工业、农业、渔业、医药、历法、礼制、乐舞、文字、冶炼等诸多方面,皆具有独具特色和领先的创造,遗留下来丰富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潍坊传承与发展东夷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新形势下,潍坊地区的东夷文化一方面应牢牢掌握潍坊东夷文化的诠释权和主导权,另一方面,应苦练内功,加大支持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有利时机,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精品文化产品,凝练潍坊的“东夷文化”城市品牌,真正奠定潍坊东夷文化区域研究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重镇的地位。 (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