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岗奉献的好医生 |
——记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赵永红 |
|
□本报记者 刘文研 通讯员 徐小勇 林艳
赵永红,主任医师,1993年7月从济宁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至今。现任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山东省心理协会青少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潍坊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秘书长、潍坊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参加工作25年来,她一直在医院临床一线工作,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我市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工作中,她认真钻研业务,掌握精神科疾病诊疗前沿技术,率先在科室内推行晤谈式精神检查模式,逐渐成长为病人信赖的好医生、同事学习的好榜样。 温暖病人 大爱执着 赵永红刚进入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时候也曾彷徨过,因为每天除了接诊、查房、书写病历,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冲动伤人。直到现在,她的手臂上还留着病人的牙印,那是一个酒精依赖的病人烦躁时隔着厚厚的棉衣留下的;还有那深深的抓痕,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妄想发作时留下的。还有一位女性住院病人,她唯一的儿子要结婚了,家人担心她在儿子的婚礼上出状况,所以即使她的病情已经比较稳定也不愿把她接回家,所以她非常伤心,整天哭泣。赵永红了解情况后反复与家属沟通、交流,并冒着飘雪的严寒去患者家里做工作,根据患者目前恢复较好的事实做通了家属的工作,最终病人得以回家参加了儿子的婚礼,圆了一个做母亲的美好梦想。 随着对病人的了解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她越来越爱上了这个专业。她坚信真正良好的服务绝不是仅仅表现在对病人的笑脸上,而是尽快地为他们解除病痛,让他们尽可能地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多年来,赵永红扎根于精神卫生事业,深怀对病人的大爱,每时每刻想的都是患者的需要和安危。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为每一位病人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并组织实施,注重治疗、康复与预防的有机结合。 精益求精 不断创新 忠于职责,争创一流,是赵永红努力的方向,也是她始终追求的目标。赵永红深感精神科诊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钻研前沿技术,并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 她把提高业务本领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通过参加网上和医院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自学专业书籍、查阅专业杂志及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汲取专业理论知识,积累临床经验,业务水平逐渐提高。她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咨询知识,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她率先在科室内推行晤谈式精神检查模式。“以前精神检查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非常机械刻板。医生上来就问姓名性别、是否有幻听幻觉等,这种直来直去的问题会让患者反感甚至不配合。而晤谈式精神检查模式,就是医生和患者采取拉呱的方式进行语言沟通,由于双方处在轻松的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获取的信息更加准确有用。”赵永红说,晤谈式精神检查模式让医生与病人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病人的合作。另外她还在住院病人中探索集体心理治疗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热心公益 贡献社会 让群众放心满意是赵永红不懈的追求,她用大爱无言地践行着“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 近年来,赵永红和同事们一起救治了救助站和110送来的精神病人360余人,这部分病人大多是三无病人,且在社会上曾经肇事过,他(她)们蓬头垢面,生活不能自理,治疗护理难度相当大,赵永红在精心治疗的同时,更是从生活上、心理上给予了这部分人更多的关爱,病情好转后,她又千方百计为病人寻找家人,实在联系不到的,就协调社会福利院将病人收养,使病人不再流浪街头,以实际行动促进了社会和谐。 赵永红在工作中克己奉公,态度严谨,恪尽职守。从医25年来,她不但未曾收受过病家馈赠,还多次为久病致贫的病人垫付医药费和路费,通过电话回访得知有的出院病人因经济困难而停药,她苦口婆心向家属宣教家庭治疗的重要性,还多次请人代捎或邮寄药物,受到病人家属的一致好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成绩突出,2014年4月她被潍坊市总工会评为“潍坊市富民兴潍劳动奖章”;2015年7月被潍坊市卫计委评为“2014年度潍坊市直卫生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15年12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等评为“潍坊好人”;2016年4月被潍坊市委、市政府评为“潍坊市先进工作者”;2017年2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总工会、卫计委评为“潍坊市金牌医生”;2017年6月被山东省医师协会评为“山东省优秀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