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耕耘跋涉,春华秋实。 1948年4月2日,潍县战役正式打响,22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攻入潍县城,当天夜里,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组成人员便冒着枪林弹雨从西门入城,由此,潍坊特别市组建工作和城市接管工作拉开了序幕。 而今,已经整整七十载。在潍坊市档案馆中,存有潍坊特别市组建和发展时的公文、公函、报告、布告、通令、调查材料、机构印章等多套档案,这是新潍坊形成最早的档案,不仅记录了潍坊成功接管的历程,也印证着潍坊解放之初各项建设的足迹。 今天,让我们循着史料,再一次回到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与革命先烈们一道,于激烈昂扬的奋斗中,书写为国、为家、为人民的革命情怀。 炮火纷飞中,建立潍坊特别市 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不久后改称山东兵团)在山东展开战略反攻,取得周(村)张(店)战役大捷后挥师东进,直指潍县。潍县解放在即,城市的接管与改造任务也摆在了面前。 是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决定发起潍县战役,同时,对潍县的城市接管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准备和精心的部署。他们把解放以后的潍县城市部分划定为潍坊特别市,把以潍县城区为核心包括潍县坊子、望留镇在内的区域划定为新设潍坊特别市的行政区域,潍坊特别市直属华东局领导。此举目的是有意识地把新兴城市潍坊作为城市接管工作的试点,以便能够积累城市工作经验,更有利于今后大规模地进行城市接管和城市战后重建工作。 为此,中共中央华东局调集干部、强化培训,从局机关、党校和山东各地调集1000多名干部,于潍县战役前集中到潍县附近进行培训,学习中央关于城市接管的指示精神、党的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研究接管工作措施,制订接管实施方案,进行前期准备工作。4月初,华东局组建了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决定由中共七大委员、华东局财委主任曾山任市委书记,原华中解放区政府秘书长张恺帆任市长。后因张恺帆另有任用,遂决定由拟任市委宣传部长姚仲明改任市长。整个城市的机构设置完全按照大城市的规格实行三级制,即市、市区、街道三级。华东局还按照较大城市的规模,设立了新华社潍坊支社和新潍坊报社两个新闻机构,以便总结和宣传城市接管工作的经验。对于金融、邮电、粮食、煤炭、铁路等重要部门,华东局也都提前配备了领导班子。从潍坊特别市组织机构干部力量配备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华东局对潍县城市接管工作非常重视。 4月8日,潍坊特别市委专门印发了《石家庄的工作经验》和《中央对“自由资产阶级开明士绅”的政策指示》,组织入城干部学习。4月12日前后,潍县战役进行之时,1000多名进城干部集中来到掖县沙河北杨家村,进一步学习了中央关于接管城市的指示精神和管理石家庄的工作经验。接着,干部们又在潍北牟家温庄具体学习了城市政策以及进城后的各项纪律,并公布了各区工委的领导班子。 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攻入潍县城,当夜,潍坊特别市领导机关组成人员进入潍县城。4月27日,潍县城市部分全部解放,在华东局的直接领导下,潍坊特别市委、特别市政府根据党的城市政策和城市工作的客观实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制定和实施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城市政策,使潍坊很快走上了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和工商业恢复发展的道路。 一座小黄楼,激昂年代的见证者 在向阳路胜利街以北100米路西,有一座二层西式洋房,因为外墙呈黄色,所以也被人称作“小黄楼”。小黄楼又叫八角楼、元宝楼,1935年,当时的潍县首富丁叔言出资三千多大洋建造了这处宅院。潍县解放后,小黄楼成为潍坊特别市委的主要办公地点。据了解,首任市委书记曾山、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均在小黄楼二层办公和居住过,曾山在二层西侧,许世友在二层东侧。 1949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市委办公地点依然在小黄楼。1950年5月,潍坊市并入昌潍专区,同时,中共昌潍专区地方工作委员会机关从益都迁到潍坊,仍然在小黄楼办公,地委办公室、宣传部、农委也先后在此办公。直到1956年,昌潍专区领导机关迁到新驻地,小黄楼才结束了它作为机关重地的使命。 潍县解放后,潍坊特别市许多恢复发展生产、建立健全社会秩序、推进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都出自小黄楼,在城市由持续战乱到迅速获得新生的过程中,小黄楼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枢。而这座诞生于民国时期的建筑,也成为那段岁月的见证者。 接管潍县后,特别市委领导即刻召开了各阶层代表人物座谈会,以弥补只出安民布告的不足。座谈会邀请了百人左右,市委同志出席,市长姚仲明作报告。他首先阐明立场,强调保护工商业,坚持执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强调要建设人民的城市,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各阶层的人民共同努力,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作用,一齐建设新潍坊。同时针对敌人的造谣惑众,和各阶层人士思想上所存在的疑虑,姚仲明也进行了强有力地批驳和说明。 现如今,小黄楼已经作为“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旧址”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多人了解历史发挥了宝贵作用。 全面接管,重整河山待新生 潍坊特别市委、市政府进入潍县城西城后,立即开展了全面接管与改造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整理市容,安排群众生活。当时潍县战役仍在进行中,城内的大街小巷满目疮痍,到处是残垣断壁、瓦砾、弹坑、土堆、路障和敌人的尸体。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工作人员和军管人员在此起彼伏的枪炮声中,着手清理西城街道,清理垃圾,清除路障,填埋弹坑,掩埋尸体。 1948年4月27日下午,我军攻克东城,接管干部打开城门、拆除工事、清理瓦砾、清除地雷、收容国民党伤兵、遣送敌军家属、安顿难民、打击地痞流氓、游兵散勇,通过三天的紧张工作,市内交通基本恢复正常,秩序得到有效稳定。 与此同时,特别市委、市政府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机构、文件和规定,市长姚仲明向各界代表阐明了党的政策,警备部队也清除了敌人遗弃各处的武器弹药,防止敌特扰乱破坏。军管会采取法令性强制措施,规定在每天夜间实行戒严,不许农村到城市抓人,不许开批斗会等,避免了乱打乱斗现象的发生。 随着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好转。5月1日,特别市委、市政府宣布解除戒严令。由于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和长期封锁,城内不少群众缺吃少穿,生活难以维持。对此,特别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善后救济委员会,向华东局申请粮食36万斤,单衣、棉衣、毯子和被褥2万件,发放给困难群众。委员会还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招集闲散劳力清除尸体,拆除工事地堡,进行自救,仅城关、东关、南关、北关四个市区,就有7000多人参加自救活动,收入粮食15万斤,既解决了群众生活困难,又支援了前线。此外,委员会利用拆除碉堡、工事的砖瓦材料,盖起了近万间新房,使3000多户无家可归的市民得到了妥善安置。 为防范、控制国民党特务和反革命分子的破坏,特别市政府和公安局发出通告,除宣布国民党政府及各部门被取缔,国民党三青团及其关系密切的组织为非法组织外,也对蒋介石集团党政军团等人员进行了全面登记。在实际工作中,特别市委、市政府坚持“打碎旧机器,推毁旧组织,改造和挽救旧人员,揭露并镇压罪大恶极者”的原则,从5月1日至7月30日,对国民党的党政军团及日伪人员进行了三次自新登记,一边登记一边教育,使其弃暗投明,改过自新。同时,组建了保警大队,负责维护城市的社会治安,开展盘查收容和处理工作,打击了顽固分子的嚣张气焰。 恢复发展生产,迈出现代化建设新步伐 入城后,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特别市委、市政府把恢复发展生产视为压倒性工作。5月14日至16日,特别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工商界、机械和纺织界座谈会,宣布返还国民党官办银行存户的全部存款,返还敌匪霸占的各民营企业的厂房、工具和原料,免征新解放区1948年营业税,鼓励工厂开工、商店开业,解决市场物资供应和工人就业问题。这期间,特别市委、市政府先后接管了坊子煤矿、潍县发电厂、坊子电气公司、廿里堡烤烟厂等矿山、工厂,公开党组织,建立工会,组织工人复工。 为了解决部分工商业者资金困难,市政府通过银行发放商业低息贷款、工业低息贷款,甚至同华东财办、华东野战军总部联系产品,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办法,扶持企业开工生产。通过一系列措施,很短时间内,城内大部分工厂机器重新转动起来,商业也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5月19日,潍坊特别市邮电局成立,建立了西至昌乐,西南至望留,东至潍南,东南至坊子四条线路。此时,铁路和车站也已被接管,陆续进行了线路维修、人员整训等工作。 教育事业也迈出了发展新步伐。5月5日,全市发出复课通知。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发动,市内中等学校上学期复课学生845人,小学上学期复课学生4067人。自1948年5月至1949年6月,全市除原有的5处中学、20处小学全部复课外,还新办了华东大学等学校,青少年的入学率大大提高。 得益于特别市委、市政府的组织工作,城区人民生产生活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恢复,为日后潍坊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从此,潍坊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阔步向前,信心百倍的开始了现代化城市建设之路。 本报记者薛静 (本文相关史料及图片由市档案馆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