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古融今 诗韵怡然 |
——访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卢禹舜 |
|
□本报记者 王莹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是构筑人诗意存在的精神家园。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能抚慰人、鼓舞人,而且还能教育人、引领人,弘扬正气,传递精神。卢禹舜和他的山水画早已被人们熟悉,他成就于中国画表现语言与技法创新的危机时代。他以“密处求疏”的构图形式和饱和氤氲的色彩,中国画的气质与品格,在他笔下被深情叙说。 千载机遇成就事业机缘 卢禹舜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16岁开始学画,22岁时,他的作品参加全国美展(第六届)引起强烈关注。 “我从小酷爱美术,小学时常常自己偷偷在课堂上画画,北方神奇的土地,冬天窗棂上美妙的冰花,都曾让我深深着迷,给我很多创作的灵感,所以,我的创作从根源上有北方山水精神滋养的烙印。”卢禹舜说:“到我求学、进修和借调的时候,无论是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还是在当时的中国画研究院,得遇很多良师提点、熏染,又恰逢中国画的探索变革期,整个文艺界都非常有活力,20岁出头的我,在当时作为画坛新生力量被推出,其实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国家的逐步强大,文化发展的日益繁荣多元,艺术家身处最伟大的时代,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创作的良机。所以,一直以来,我很珍惜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珍惜能始终从事自己钟爱事业的机缘,时时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因为我始终觉得追求完美应该是艺术家的一种精神。” 北方山水滋养创作灵感 熟悉卢禹舜的人都知道,他是位不太爱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家,更喜欢让作品说话。 上世纪80年代,卢禹舜从东北到中央美院进修,受到了李可染先生的重大影响,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给了他最初的创作灵感。卢禹舜说:“我始终有这样一个认识,一个有特征的环境对最后形成的作品风格很重要。山水画从历史上就与地域密不可分,比如历史上的南派、北派,比如近代的长安画派、金陵画派、岭南画派。各自地域无论是自然形态上,还是从内心、精神上感受都有一种特殊的灵感给予。” 北方特有的博大雄浑、深沉凝重滋养了他的生命,沉淀了他的情感,也孕育了他特有的艺术创作之路。他的山水画创作题材选择基本上都来源于这块黑土地,以此来反映天地至理,表现人生。 卢禹舜说,对家园、对故土的依恋,是人类无法摆脱的集体记忆,而人类对自己初始的“家园”——大自然的追寻与返回,正意味着人类对自身本源的接近与回归。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静观八荒”系列开始,卢禹舜就已经创造了一种个人图式和语言符号系统,可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反而在上世纪90年代又推出了“唐人诗意”(后来的“精神家园”)系列,之后又陆续推出“天地大美”“彼岸理想”“河山锦绣”“乾坤大义·道输八荒”“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等系列,并且每一系列,都独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其实艺术家的创作,有有意识的因素,也有更多‘不可道、不可名’的东西,还有时代审美和文化风尚的影响。当然,学会总结和勤于思考,对于艺术家来说,也非常重要。”卢禹舜说。 上世纪80年代,文艺呈现井喷状态,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文史哲、自然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汇通,使得反思和探索成为当时文艺界的一种潮流。在那种背景下,带着黑龙江苍茫神秘地域文化的影响,初出茅庐的卢禹舜,将视野更多投向了玄远的宇宙洪荒和宏观的哲思层面的探索。在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他对西方艺术做了一些吸收和借鉴,之后开始尝试以大面积的皴擦和染色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语言符号和图式,于是就有了“静观八荒”系列。卢禹舜说,“静观八荒”系列主要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神圣、宁静的意境,通过“静观八荒”来达到八荒通神。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世俗生活、个体化叙事越来越成为文化关注的中心,此时卢禹舜也开始把目光更多转向微观层面,转向有血有肉的世俗人生。“把从小就喜爱的唐诗作为画面中的一种构成元素,以中国传统哲学审美观照的人生态度,把我所理解的一切美的元素融入到画面中,力图营造一种天人合一、和谐唯美的精神家园,于是,就又有了‘唐人诗意’系列。再后来,基于我对中国文化中‘天地人’更深入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我想把宏观和微观、天地和人做一种贯通或者说融合的尝试,于是就又有了‘天地大美’系列。”卢禹舜介绍到:“‘河山锦绣’和‘彼岸理想’系列实际上属于写生创作,前者是国内写生,后者是国外写生。尺幅都不大,但绝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直观再现,仍是中国式的,写我胸中之山水,因此,大家仍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卢禹舜的作品。” 以笔下山水绘心中宇宙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洗一个澡,看一朵美丽的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食物符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以此来欣赏,来审定。” “山川云水、繁花疏木、流泉飞瀑、文人雅士,这些意象渐渐与我们的血脉融为一体,通过一笔一墨缓缓注入我们的灵魂。”卢禹舜说:“笔墨承载着的是我们的思想,流淌着的是我们的心声,我们对人生、宇宙的思考渐渐转化为对笔墨的意象的关注——笔墨即道,道即笔墨。”在创作与教学的过程中,卢禹舜始终强调画画不仅是要画出一张精美的作品,更是一种谙道的过程和方式。 做为画家能潜心学术,涵修素养必然能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解读画家卢禹舜的作品,再次验证了这个艺术规律。他传承于中国山水画的文脉,从传统文脉中一路走来,营造出了自己变古融今,通汇南北,使画面俱气象万千,又诗意悠然的鲜明的个人面貌。在他的笔下,可亲可爱的异域风景,拉近了一度遥远的地理和文化的距离,似乎近在街角拐弯处就能和那样清新的一角风景撞个满怀。田园牧歌式的“精神家园”,并非要远离城市才能寻得一方宁静的天空和本原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亦可成为世外桃源。 品读卢禹舜的画,走进他的山水境界,必然能在神清气爽,心情怡然中体悟到他的哲学根源和文化精神,发现他把儒家的尽善尽美思想和道家的解衣磅礴、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他的画作对细节处理笔线的质量、笔墨的氤氲效果进行了严格敲打和反复考究,使画面在迂回动荡、气韵贯通和激扬中间蕴涵着悠扬的美感,均能从儒家尽善尽美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卢禹舜的画,线条并不粗浑,而是细秀的,他是北方人,但画却有南相。南画又是简约空灵的,而卢禹舜的画却并不简约,他画得充实而丰满,这一方面,又是北相,但充实丰满的笔墨并不粗浑,又有南韵。所以说他的画能集南北之长,有南画之骨,而有北画之形,有北画之气而有南画之韵,这是卢禹舜绘画的特色。”“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卢禹舜的艺术,我个人认为,他是中国当代山水画界一位很有哲思的抒情诗人。卢禹舜虽是一位很有中国传统哲学和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画家,但他并不在画中言说哲学与文化(那是哲学家和文化学者的事),他在画面上还是靠真情实意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来说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和《美术》杂志主编王仲对卢禹舜的画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潍坊自古人文荟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书画市场,谈到再次来到潍坊的感受,卢禹舜说:“一年一度的文展会和中国画节,年年有新意,届届出精彩,不仅成为潍坊文化名市的名片,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也在影响着普通市民。”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非常庞大而完整,但老百姓往往用远望、仰视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要得到传承,就不能被束之高阁,而要跟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产生关系。而潍坊这座城市,以繁荣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让文化惠民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