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三字诀”做实乡村振兴“大文章” |
——看我市畜牧业奋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重要力量 |
|
□本报记者 付生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后,省、市委都迅速作出了行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更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畜牧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组成,乡村振兴战略,为畜牧业如何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市畜牧兽医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抓这一机遇、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奋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根本。我市是畜牧业大市,是全国知名的畜产品加工出口大市,畜牧业品种全、产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好,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畜牧产业应该走在前列,正奋力走在前列,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生态宜居的重要支撑、生活富裕的重要来源。 用好“强”字诀,培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龙头企业以其规模大、技术优、创新强、效益好、带动广、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在整个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如同“苹果”的手机,“英特尔”的芯片,一家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影响一整条产业链。 畜牧业是一个链条式产业,龙头企业是上下游产业链条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链条。从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哪个品种的加工龙头企业强,哪个品种的畜产品规模就大、效益就好、发展就可持续。因此,振兴畜牧业首先要振兴龙头企业,这是产业兴旺的“牛鼻子”。 格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记者在这里感受到了畜牧龙头企业的魅力,4栋现代化鸡舍里同时养殖35万只蛋鸡,仅用4名工人就管理得井井有条,一年的销售收入过亿元。 格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贝培昭告诉记者:“因为水、料、温、光、风,包括清粪、集蛋、送料,都是全自动化,所以一个鸡舍一名管理人员就够了,也就是一个人管理10万只蛋鸡。” 这种现代化鸡舍采用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层叠式蛋鸡高端笼养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易于消毒防疫、便于鸡群管理等优点,一个仅1000多平方米的鸡舍可饲养10万只蛋鸡。 加快乡村振兴,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这样的企业走在了产业发展的前沿,与以往的拱棚和传统散养相比,经济效益更高,发展质量更好,食品安全更可靠。 据贝培昭介绍,蛋鸡的养殖抗疾病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散养因为环境无法封闭,而且鸡与鸡粪无法第一时间分离,容易引发寄生虫、鸡虱螨病等,需要喷洒抗菌药,对品质造成一定影响。他们采用的这种现代化鸡舍,鸡粪被自动清理,有效解决了鸡与粪的接触,同时整个鸡舍完全封闭,温度等环境都是电脑控制,更适合鸡的生产,保证了产出来的鸡蛋更健康。 2017年格瑞生态的生态鸡蛋通过了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目前公司主打的“柴沟五龙河”无公害生态鲜鸡蛋,深受消费者认可,远销深圳、珠海等地的高端市场。 产业薄弱,一直是广大农村的“软肋”,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丰产不丰收等问题一直存在。就拿畜牧业来说,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已成为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对症下药,加快振兴,全市畜牧业始终把“率先发展、走在前列”作为长期坚持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加快质量兴牧、绿色发展、效益优先的产业布局,加快完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实现这些目标,落实这些措施,达到实际效果,离不开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畜牧业新六产综合体的辐射带动和品牌影响。 培强龙头企业,我市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指导意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要求,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畜牧业新六产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化养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牧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互联网、+旅游、+品牌、+能源生产、+有机肥生产、+装备制造,推进畜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打造畜牧业“新六产”。 充沛的资金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针对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市畜牧部门与市金融办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政企银担保贷款,帮助畜牧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稳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技术问题,市畜牧部门当好桥梁纽带,充分发挥各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优势,建立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新机制;通过在山东牧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在龙头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教学科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措施,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推动畜牧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人才集聚。 4月20日,百德生物“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揭牌,这是我市畜牧业的第3家院士工作站。山东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首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示范基地,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权威,依托院士工作站,他们规划建设现代畜牧业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园区,将承担的中科院科研项目创新成果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成果等应用到该示范园区,实现技术创新成果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我市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建立可借鉴、能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推动全市畜禽养殖全链条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正是依托这些创新发展理念和技术,我市畜牧业的发展,从过去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投入、追求产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现在主要依靠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这一转变,有力促进了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各类产业主体的加快发展,特别是在“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畜禽养殖场建设上,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达到541个。其中,省级以上186个;省级“新六产”田园综合体18个,均居全省前列。 充分发挥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引领作用,我市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和组织方式,积极构建畜牧产业共同体,实现小农户与现代畜牧业的有机衔接,为带动畜牧业整体提质增效,加快农民增收,提供了充足的动力。2017年,我市在肉蛋奶总产量180.14万吨、下降0.53%的情况下,畜牧业增加值却增长了3.2%,达到124.43亿元。 同等重要的作用还体现在大力实施畜牧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创建,着力加强畜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增添了更强的活力。 4月18日,东亚畜牧交易所供应链企业联盟正式成立,52家畜牧及相关产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成为首届联盟成员单位。成立这个联盟,旨在借助东亚畜牧交易所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集合全市乃至国内外的畜产品产加销资源信息和各方面要素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并与东亚畜牧交易所电商平台和即将在我市试点启用的全省畜牧业大数据中心深度融合,构建智慧供应链体系,实现市场供给、需求、库存、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实现内外销畜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现质量管理、追溯监管、诚信管理、信用评级、金融服务、冷链物流服务、商检服务等供应链服务功能,共同助推以东亚畜牧交易所线上交易为龙头,以中凯冷链仓储、火车冷链班列和全市冷链物流体系为载体、以全省乃至全国畜牧业大数据和质优量大的潍坊畜产品为支撑的国际化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 2017年,我市出口畜产品5.01万吨,出口货值2.47亿美元、增长64%,畜产品出口货值约占全国畜产品出口总货值的4%,家禽产品出口量接近全国的1/5,畜产品总体呈现出量减价增质优的市场态势。东亚畜牧交易所供应链企业联盟的成立,毫无疑问,会进一步加强我市畜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拓宽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 当前,我市畜牧部门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畜禽良种繁育、牧草种植、智能化养殖、繁养加治全产业一体化、新技术新设备研发生产、畜禽废弃物集中处理利用、“新六产”综合体等新项目、好项目,目前在建在引项目已达24个、总投资61.08亿元。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育30家全链条畜牧龙头企业、100家畜牧“新六产”示范园区、500家绿色美丽牧场。 用好“绿”字诀,打造生态产业链条,促生产模式“改天换地” 新时代、新发展,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在要求,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无论是解决畜牧业比较效益低、资源环境约束紧等老问题,还是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融合度不高、绿色发展动力不足等新问题,都必须在新理念指导下,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手段,加快绿色发展,做到区域协调、产业融合、规模适度、农牧结合、利益共享。 一提起羊舍,人们总会联想起“脏乱差”。但走进我市最大的湖羊繁育基地盛德牧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的却是,一万多只的湖羊在干净整洁的标准化羊舍里悠闲地吃着饲料,只只膘肥体壮。 作为我市肉羊养殖业的龙头老大,盛德牧业主打生态牌。为保证羊肉绿色环保、肉质鲜美的品质,他们除做好羊群防疫,羊舍消毒外,还从养殖源头严抓饲料管理,收购当地玉米秸、花生蔓等,利用现代化加工设备,科学配方,为湖羊调制健康营养、易消化吸收的环保饲料。 盛德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刚介绍说,除采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以外,他们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用羊粪作庄稼的肥料,再利用玉米秸、花生蔓等作羊的饲料原材,实现养羊与种植的良性循环,取得养殖和种植经济效益双丰收。 落实生态宜居要求,实现生态振兴,我市畜牧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保供给与保生态的有机统一,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行畜牧业绿色发展方式,探索建立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的畜禽废弃物集中处理体系,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这里面,畜禽粪污治理是连通上下、对接左右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我市加快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走绿色生产道路,不仅消灭了污染,保护了生态,还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打造了现代农牧结合、产加销治全产业链融合生态发展新业态;加快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制造、生物菌酶生产等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养殖场标准化提升工程。按照农业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试行)》要求,每年改造提升一批标准化养殖场,确保如期完成设施配建任务。 大力实施种养结合一体化推进工程。探索建立“以地定养、以畜定种、以肥养地、种养结合”模式,每年培育50个“种植业(饲料、秸秆)—畜禽养殖—粪肥(沼渣/沼液)—种植业”种养循环发展示范基地,实现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大力实施有机肥加工工程。科学规划布局,在养殖密集区,通过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探索建立10处区域性有机肥加工中心,培育有机肥加工、销售、利用新产业链。鼓励养殖企业就地自主生产有机肥。 大力实施沼气项目建设工程。组织大型养殖场每年规划建设沼气工程示范项目50个,建设专业化集中处理中心,生产沼气发电,生产沼液沼渣用作肥料,打造能源化、肥料化利用示范基地。 大力实施生物技术推广工程。培育壮大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全面推广生物菌酶产品及粪污发酵设施设备,探索生物技术治理模式,通过环境喷洒、饲料添加、菌种发酵等方式,每年培育500家利用生物技术处理粪污养殖场,实现环境净化、清洁生产。 目前,全市共划定禁养区230个、禁养区面积2404.66平方公里,关停搬迁养殖场(小区)645个、养殖专业户5352个。全市规模养殖场共4967个,配建粪污处理设施的养殖场4676个,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为94.14%,粪便处理利用率88%。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各地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适合推广的生态发展模式。 德诚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德诚拥有年出栏生猪10000头的养殖场,他们通过建设污水处理、沼液提纯和干粪堆积发酵车间,对猪粪污进行雨污分离、粪污干湿分离和污水四级沉淀,并利用天然微生物和矿物元素的液肥生产系统,对猪粪尿进行微生物发酵,转化为含有丰富微生物与矿物质的液体肥料,进入自属种养结合生态园还田。 合力“奶牛—沼—苜蓿(树)”种养结合模式:合力牧业养殖1200头奶牛,他们通过建设沼气发电、水肥一体化设施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牛粪尿液由清粪机推到污水通道,进入沉淀池,通过沼气装置沉淀发酵,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年发电量31.5万千瓦时,场区大部分用电能实现自给;产生的沼渣进行还田;产生的沼液,通过自动灌溉系统喷灌、喷淋、滴灌等方式,用于土肥培育,还能杀灭蔬菜果品寄生虫,肥沃了土地,营养了苜蓿等,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现在,他们种植苜蓿草、桃树、蔬菜等共1600多亩用来消纳沼液沼渣,每年可生产有机肥3.6万吨、沼液2万吨、沼气36.5万立方米。 澳诺“专业公司+科研机构+合作社+示范户”模式:他们专注于农林废弃物能肥一体化综合利用专业服务,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生态枢纽,结合作物秸秆好氧发酵堆肥工艺,通过引进工程技术集成,对外开展第三方物业式托管服务,上游对接商品猪养殖小区,下游服务大棚蔬菜种植户,辐射沼肥能源站驻地附近20多个行政自然村,年处理蔬菜垃圾、禽畜粪污等各类有机废弃物5.12万吨,年产沼气70多万立方米、沼液2.92万吨,其中沼气主要用于集中供户、沼气发电和肥料加工,沼液除了系统回流、好氧喷淋外,主要开发为茄子、黄瓜、西红柿、韭菜、葡萄等绿色果蔬配方肥,满足附近6万亩设施蔬菜冲施用肥的需要,倾力打造“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一乡一品绿色农业生态种植圈。 这些都是畜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业态、全新链条,为畜牧业发展,补齐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完善生态链,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用好“优”字诀,突出品牌优势,加快实现畜牧产品优质优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畜产品消费结构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仅在于纯粹的数量保障,还在于畜产品供给能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过渡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这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兴旺的重要体现,主动适应这一转变,我市畜牧业加快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全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品质跨越。 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市场的卖点,是实现高品质的重要抓手。我市大力实施优势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引领企业和“三品一标”创建行动,着力培育“潍坊肉鸡”“潍坊肉鸭”2个优势区域公用品牌、创建100个“畜牧品牌引领企业”、每年认证80个以上“三品一标”品牌。 组建区域公用品牌产业联盟,设计区域公用品牌商标,制定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加强质量监管、诚信监管,开展品牌包装策划推介活动,大幅提升“潍坊肉鸡”“潍坊肉鸭”的市场美誉度,逐步将“潍坊肉鸡”“潍坊肉鸭”打造成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畜牧品牌。 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强指导,扶持引导,每年认证一批畜禽产地或畜产品,不断提升潍坊畜牧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增强我市畜牧业“走在前列”的核心竞争力。 去年,全市新增“‘食安山东’畜牧业品牌引领示范企业”5家、总数达123家;新增“三品一标”认证畜产品67个、总数达361个,居全省前列,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名次全省第一。 始终把“舌尖上的安全”作为畜牧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市牢牢抓住“养殖、屠宰、投入品生产经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四个关键环节,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坚持依法监管、随机抽检、公开公正原则,做到检查人员随机派、监管对象随机定、被检样品随机抽、检查结果及时公开,全面提高问题发现率和违法案件查处率。 认真落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案》,深化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防疫协管员招聘、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政策性保险落实、每年三次强制免疫制度实施;加强屠宰企业标准化建设,为市场提供放心肉产品;深化兽药饲料分级管理制度,强化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开展“非法添加”专项整治行动,净化畜产品市场;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标准化建设,强化流通环节监管,严防逃漏检行为;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政策性保险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场户送交、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全程监管、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运行模式。 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消费市场更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深入推进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消费供应链模式,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供应体系。 我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电商销售、中央厨房等新销售模式建设,创新直供直销模式,通过建立直营联锁店、在超市设立专柜、在社区设立畜产品便利店等形式,保证优质畜产品的新鲜销售,并探索建立“定点屠宰、站点批零、冷链配送、冷鲜上市”生猪屠宰供应新模式,切实满足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健康饮食需求升级。 特别是人们对生态、休闲、文化需求日增,为畜牧业发挥独特优势,加快生态发展、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 一方面,畜牧业从养殖场到餐桌美食的全覆盖和以畜禽粪污治理为主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拓宽增值空间。另一方面,在确保畜产品高质量供给的前提下,产业向休闲观光、农活体验、康养健身等横向拓展,丰富畜牧业的非生产功能,提高全产业链收益。 3月19日,农业部休闲观光牧场评审组来到我市,对山东合力牧业有限公司现场评审第二批国家休闲观光牧场。休闲观光奶牛场是现代奶业的示范窗口。2017年,农业部推介了第一批8家休闲观光奶牛场,今年是第二批。第二批评审中,全国进入现场评审的候选牧场共12家,其中,山东省仅2家,我市占1家。 通过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我市休闲观光牧场建设工作起点高、标准严,休闲观光功能全面,产业融合发展特色突出,休闲观光牧场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这是我市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围绕培育特色产品,打造新的亮点和品牌,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让特色产品成为竞争新优势,把品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农民增收效益的一个缩影。 畜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美好生活需求和放心满意畜产品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潍坊畜牧人共同的工作追求和奋斗目标。 他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四个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提升优质安全放心畜产品供给能力、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加快推进我市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 他们以提高畜牧产业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全产业链新旧动能转换为主攻方向,围绕保供给、保健康、保质量、保生态,积极推进标准规模、三产融合、生态循环、改革创新、安全健康“五个发展”,加快建设安全、科技、绿色、品牌、国际“五个畜牧”,继续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走在前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