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王国栋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近日,一首《国家》从高新区新城街道河北社区村史馆里传了出来。演唱者是来自一群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这是他们留给村史馆的一个礼物。 来村史馆看看老物件,到村史馆唱一首《国家》,在河北社区居委会委员张卫庆看来,意义非凡。“这里有很多东西是老一辈人用过的,像一些孩子家长30来岁,很多物件他们也没见过。社区前后7次棚改,2000年以后,就基本接触不到这些东西了。”张卫庆说。 在村史馆的墙壁展板上,写着:家乡是根,祖地是本。如果说,建村史馆是留住乡愁、记下历史,那么让村史馆用起来,就是传承根脉的关键。 乡村和人一样,她也有着瑰丽的记忆,完整的生命历史。为让村史馆“活”出新样子,社区针对老村居民、周边小区、学校院所等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通过“村史馆+”的思维模式,让村史馆忙起来,从正月初二开馆至今,幼儿园的孩子来了、艺术院校的学生来了、十里八乡的居民来了……擦上一层清油,光亮生辉,老物件成了争相参观的“明星”,村史馆也成了“香饽饽”。 在这里,6岁的张雯媗第一次看到笸箩、豆饼筛子、煎药砂锅等老物件,在她的眼里,老的就是新的。 60来岁的王成钢干过木工,一脸和善,他也带着6岁的孙子来参观。双手揽着孙子,在孙子耳边说个不停,走到木匠工具展览区,更是仔仔细细讲解每个工具的用处,刨子、锯、拉钻、墨斗子……一个物件一个故事,孙子爱听,他更爱讲。他说,老物件让孙子了解了他那辈人的生活,也让祖孙间有了交流的“桥”。 据了解,河北社区村史馆共收集车马骡套类、农业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品类、小手工业类、泥瓦匠工具类等8大类,240余种、510余件。“时代变了,很多物件孩子们都没见过,河北社区村史馆算是给孩子们补上了一节叫‘过去’的必修课。”曹建敏是高新区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她说,天地万物都是孩子学习的课堂,她们会尽量带孩子走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 五一期间,村史馆多了一个新头衔——亲子联合教育基地,今后老物件会越来越有孩子缘。 村史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社区服务中心里也欢声笑语。社区还携手志愿者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理发。人群中,84岁的张瑞英和另一位84岁的张莲芬是一对好“闺蜜”,虽说不在一个安置小区,但社区的活动还是让她们经常见面,相熟的俩人,一见面就乐呵地斗上两句嘴。说到社区组织的活动,都异口同声地说:“奇好啊,都不花钱。” 老村史翻开了新篇章,新社区有了新气象。“社区今后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民生服务上,让居民住上楼,还得让居民的生活档次更上一层楼。”河北社区党委书记张华庆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