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光辉岁月建市70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光辉岁月建市70周年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答好时代考卷 不负人民重托
用好“关键一招” 将改革进行到底
2018年05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关键一招” 将改革进行到底
——我市以实际行动跑好新时代深化改革接力赛



  □本报记者 孙克义
  发展不停顿,改革不止步。
  连日来,走进市博物馆参观潍坊市建市70周年发展成就展,亲身感受潍坊70年来的发展变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单位、市民的共同选择。现场一篇篇文字、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视频、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史实,客观生动形象地告诉着人们,潍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观展后大家对潍坊建市70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已有成绩倍感自豪,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更对“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纷纷表示,在新时代要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继续高扬改革旗帜,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继续大胆创新、推动发展,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关键一招”,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70年前的四月,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经过浴血奋战,把胜利的红旗插在了潍县城头,潍坊特别市随后成立,使这片广袤的土地从此踏上了繁荣发展的新征程,潍坊人民从此“站起来”。
  解放潍县是华东收复较大城市的开端,潍坊是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设立的5个特别市之一,有许多方面都在探索。这一创举为全国的城市攻坚战和接管大中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后的30年,全市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开展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潍坊人民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创造出“潍坊经验”。干部群众焕发出空前的建设热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一大批动力企业、纺织企业应运而生,潍坊成为全国知名的“动力城”“纺织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绿了潍坊这片广袤的土地,潍坊人民从此“富起来”。
  潍坊人民用一次次重大改革创新,生动诠释了领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增添了动力源泉,同时为全省、全国创造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始于1978 年的土地承包制,除安徽凤阳小岗村因此载入史册外,还有一个农村也同样被历史所铭记,它就是寿光三元朱村。
  1989年冬天,当辽阔的北方大地正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酣然沉睡之时,三元朱村的田间却是一幕生机盎然的景象:蔬菜大棚里一畦畦翠绿欲滴的蔬菜,在冬阳照射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这就是三元朱村17名党员干部冒风险、克困难,一举试验成功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从此,一场改变大半个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绿色革命”席卷中华大地,彻底改变了“南菜北运”的传统农业格局,丰富了几亿人冬天的餐桌,为亿万农民开辟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新路。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农副产品丰富之后,要通过流通销售才能变为财富。为促进农村商品生产流通,1984年起,诸城组织开展了“商品经济大合唱”,各部门单位齐心协力为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农村各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带动青纱帐里冒出一个个乡镇企业。这一创举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面旗帜。随后,诸城又推行了贸工农一体化,建立起较高层次的大农业系列化服务体系,把农村经济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崛起以后,中国农业的路子怎么走?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全国全省的目光再次投向潍坊。从1993年起,潍坊人开创了叫响全国的创新壮举——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着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发展规模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闯出了新路子。《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以超常规、大篇幅对此进行了集中报道,在全国引发巨大轰动和强烈反响,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总书记的肯定,再次给全市人民以极大的鞭策,激励潍坊人民在新时代更加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勇立潮头。
  不仅农村改革发展创造了经验、模式,潍坊的城市经济改革也同样是有声有色、走在了前列。
  中国的城市经济改革,始于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改革春风劲吹之下,潍坊的城市经济也随之拉开了大胆闯、大胆试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出版一本书,光排版就至少要花上大半年时间。为扭转局面,国家部署“七四八工程”,由潍坊电子计算机厂与北大等单位成立会战组,成功研发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汉字印刷的铅字时代,成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85年,潍坊计算机公司生产的华光Ⅱ型激光照排机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当时,潍坊的计算机产业并不突出,该项目之所以最终选择了潍坊,与潍坊人敢于承担改革创新风险密不可分。
  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更是鲜明体现了潍坊人敢领风气之先的精神。从1992年开始,历经十年,诸城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对中小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在全国开创了先河,影响和带动了全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被誉为中国企业改革的一次重要创新。
  潍柴,潍坊人最引以为傲的龙头企业,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动力第一品牌。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却一度困难重重、濒临破产。根源在于管理体制僵化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危机关头,1998年,潍柴大刀阔斧推行体制机制改革,成功走出困境、走向辉煌。2017年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正昂首阔步向千亿美元目标挺进。
  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滨海,潍坊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大潜力。然而,“临海不见海,有海难亲海”曾是潍坊人长时间的隐痛。2013年,潍坊作出举全市之力突破滨海的重大决定,在广袤荒凉的北部滩涂上再造“海上新潍坊”,成功转身向海,开启深蓝时代。
  实践一再充分证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经过代代潍坊人的接续改革、开拓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聚焦“一三四七”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突破,潍坊人民正跨步迈向“强起来”的历史新阶段。
  经济实力更加坚实。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5858.6亿元、539亿元,分列全国地级市第11位和第7位。农业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和“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中国食品谷”引领品牌农业新趋势;用1.7‰的土地、1‰的淡水,产出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6‰的水果,19‰的农产品出口额。制造业总量位列全国地级市前10位,重型发动机、微型麦克风等28种产品产销量居全球第1,农机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4。潍柴、晨鸣、歌尔、雷沃、中化弘润、豪迈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茁壮成长,42家隐形冠军企业占到了全省的21.2%。到2021年7家企业有望突破千亿元销售额。
  区位及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5条高铁在潍坊汇集。机场迁建、轨道交通、港口扩建、济青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等“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其中济青高铁年内通车,潍莱高铁已开工建设,京沪高铁二通道北段项目预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南段基础工作加快推进,建成后潍坊到北京、上海将分别缩短到1.5小时、2.5小时左右。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先后承担国家和省试点78项,多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连续两年列全省第1,法治政府建设、城市信用状况评估分列全国第9和第14位。盛瑞传动8AT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智能制造研究院加快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市场主体总量、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均居全省第2。
  开放空间不断拓展。全市进出口总额跃居全省第3位,已与20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企业95家,建设海外研发中心33个。进口活体牛口岸建成投用,首批进口澳洲活体肉牛已在潍坊上岸并就地加工分销,潍坊综合保税区B区顺利获批,成为国内首个“一区两片”综合保税区。
  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08、分别优于全国全省0.63和0.35,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51%的村庄达到省美丽乡村标准;基础教育改革及办学水平走在前列,现代职教体系加快构建,连续五届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最高奖;各类医疗机构7700多家、床位5万多张,被确定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先行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三年列全省第5。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新起点上,930万潍坊人民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一三四七”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建市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正更加主动地扩大开放,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四个城市”建设,加速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前列;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七个之路”“五个振兴”的中国农村发展思想,努力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奋进新时代,改革再出发。改革的接力棒传到了今天,时代和人民赋予了发展的重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勤劳智慧的潍坊人一定能够传承优良传统,用扎扎实实的行动跑好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接力赛,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澎湃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