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分三批开展2018年脱贫攻坚督查巡查
“潍坊蔬菜”受青睐
我市积极备战“三夏”农机化生产
“蓝丝带爱心助考”公益活动全面启动
我市加强执法检查护航中高考期间食品安全
聚合乡村振兴新动能
安丘全面落实河长制保障河清湖秀
我市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2018年06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合乡村振兴新动能
——寒亭创新模式打造农村新型社区



  □本报通讯员 崔德文 于志君  黄小龙    
  “以前连想都不敢想,60多岁了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64岁的寒亭区寒亭街道前仉庄村居民卜瑞香讲到现在的生活一脸幸福。寒亭区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立足区情农情,采取城镇聚合、中心村聚集、强村带动等模式,打造一批既具城市功能、又具田园风光,既有富民产业、又有惠民良策,既让百姓安居、又让百姓乐业的农村新型社区。目前,寒亭区正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为契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现上楼梦,一切从“心”开始
  孟夏时节,绿树葱茏。在固堤街道蔡家栏子社区,893套二层小洋楼点缀在白浪河东畔。蔡家栏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熙熙攘攘、门庭若市,“我分了套200平方米的房子”,正在办理交房手续的村民张来吉边说边笑。蔡家栏子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始于2012年5月,规划占地568亩,历时6年。随着2018年6月第三期107套新房的陆续交付使用,蔡家栏子村3200位村民的上楼梦终于成为现实。
  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蔡家栏子村支书张瑞敏最有发言权:“新社区水、电、道路、天然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以前像开个证明还必须去街道办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真方便。”
  村民上楼,提升的可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物质生活水平,村民的业余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村民邵小光自发组织的光宇艺术团便是其中的代表,“我们这支演出队伍有100多人,都是各村爱好文艺的乡亲们。”每当夜幕降临,艺术团便在河边搭起舞台,扭秧歌、唱京剧、拉二胡、打腰鼓……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来此观看,真正将文明乡风吹到每个人的心坎里。
  用绿色装点“新家”,用绿色赢得未来
  自158户村民全部喜迁新楼开始,寒亭街道叶家庄子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便一刻也没有停步。绿树成荫的宽敞大道、初夏时节热闹非凡的一分地菜园、日均处理生活污水4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360余亩长势喜人的大棚有机蔬菜……叶家庄子社区誓将绿色发展进行到底。
  “计划规划1000亩地,以特色农业为景观资源,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创意农业、家庭农场等项目,打造具有特色的植物园综合体。”叶家庄子村党支部书记于伟东说。
  规划中的植物园综合体距潍坊高铁北站不足3公里,天然的区位优势让于伟东自信满满,“我们刚刚出台了以‘田园社区 高铁农都’定义的叶家庄子社区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叶家庄子社区将形成核心区商业服务、东部种植养殖基地、北部生态工业园、西北部高铁仓储物流、西部和南部高端旅游的‘新六产’发展格局,打造特色鲜明的农村新型社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富民产业,人人都是受益者
  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鳞次栉比的居民楼,绿植成行的小区广场……“这才几年,前阙庄变化实在太大了。”双杨街道党委书记牟涛由衷赞叹。曾经的前阙庄村是个典型的落后村,基础设施条件差、欠账多,村民房屋破旧,道路年久失修……一切的变化始于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2004年弃城返乡。
  2008年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成立村土地经营股份公司,完成全村1600亩土地的整体流转。2009年成立东篱乡村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创立“东篱乡村”品牌,探索发展生态果蔬种植业和城市休闲农业之路。目前,该村已培育出3个农产品特色品牌,实行专销专供,形成了“土地换保障、二三产业再增收”的双重收入格局。2017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2.5万元,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于英智说:“钱包鼓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会更足。下一步,我们还要聚焦产业和文化,争取更高层次的发展。”
  今年以来,寒亭区稳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初步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制。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8个,其中城中村社区3个,城边村社区1个,乡镇驻地社区4个,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28000余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