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义务指导 情系学生一生 |
——寿光市圣都中学“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活动侧记 |
|
□本报记者 孙孔嘉 通讯员 孙爱杰 有这样一所学校,有这样一群老师,在学生毕业后,又开启教育的新里程,将那些离校的孩子,当做自己的牵挂。 他们夜以继日,将精力、心血和汗水用在了“岗位”之外,帮孩子们在走出校门后的第一次选择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母校,切切实实成为毕业生精神上的依靠。 不畏艰辛、不辞劳苦的“多管闲事”,换来的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微笑。 这一做,就是八年! 这所学校,就是寿光市圣都中学。 “做教育,需要真情怀。如果说,让学生成为母校的自豪,是老师的普遍希望,那么,学生离校成为校友,还牵挂他们,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这样的教育行为,我认为已升华为一种信仰。”6月27日,高考分数揭晓后的第四天,上午8点,在圣都中学校长办公室,董绳民校长感慨地告诉记者。 而此时,圣都中学东餐厅,该校第八期“高考志愿填报大型公益讲座”即将举行。 董绳民说,高中毕业,孩子们突然从紧张的节奏中走出来,突然脱离了老师的监督,对于如何独立走好下一步的人生路,其实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在志愿选择、大学生活等方面,很多同学容易进入误区。所以,学校开展了“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公益活动。学校组织专门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科学填报志愿的同时,引导他们在走入大学校门前了解大学生活,规避新生误区。 孩子上大学,凝聚着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希望。听了董校长的介绍,记者知道,圣都中学是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合部,探寻一种教育的真谛。 6月27日8点30分,我们来到公益讲座现场。主讲人、学校党总支书记傅伟宗正将《选对专业成就一生,选对大学受益一生——“真诚关注三十年,科学填报志愿”公益讲座第8期》的大字标题打在投影仪上,副校长冯永刚在主持会议。 会场座无虚席。陪同的老师介绍说,这些人,有从四面八方赶回母校的圣都学子和家长,还有兄弟学校毕业生,会场太小,2000多人坐不下,很多人只能站在过道上,有的只能在门外“旁听”。从“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暨大学生活早知道”活动开展至今,每年参加人数都是爆满。 当大屏幕出现“选对专业成就一生,选对大学受益一生”一行大字时,傅伟宗在热烈的掌声中开讲。“如何认识和填报提前批志愿”“志愿专业、院校、地域的选择”“读懂招生章程,了解高校招录依据”“规避失误,重视位次,科学利用每一分”“怎样选择学校与专业”“压线生如何填报才科学”“合理安排志愿顺序,确保志愿填报成功”“吸取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傅伟宗从八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如何有效控制志愿填报风险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方向的技巧。 讲座接近尾声时,傅伟宗动情地告诫准大学生们:好儿女志在四方,大学不是终点站,要慎终如始,走好大学生活中关键的每一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望着汗水浸透衣衫的傅伟宗,刚在如雷的掌声中结束讲座又被咨询的家长围得水泄不通。记者想象得出,圣都中学那些义务为毕业生指导“功课”的老师们,在志愿填报这个专业性如此强的领域内,是下了多么大的功夫! 为了给考生报考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学校针对不同考生的情况实施“一对一”服务,切实解决考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当记者走出会场发现,树荫下早已形成了数十个“咨询指导组”,家长、学生将老师们围在中间,开始个别咨询。这些小组,人数十个、二十个不等,但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真诚。 这项公益活动,是圣都中学“规划人生,真诚关注三十年”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党总支大党建的核心举措,已经连续8年为数万考生和家长提供了服务。每当高考结束,高中毕业班老师都松一口气的时候,在圣都中学,则是对毕业生“继续教育”的新开始。学校志愿填报公益服务团队潜心研究招生政策和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招生规律,通过讲座和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为不同成绩的考生提供选择方案,帮助同学们避开志愿填报的误区,在走出校门后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扶上马,送一程,毕业了,你还是我的牵挂。“大学生活早知道”是圣都中学为毕业学子送上的又一锦囊。学校通过校报、邀请往届生返校作报告等形式,同样为八届毕业生提供了服务。 在这三十年的关注中,毕业生的重要成长,都记录在圣都中学为他们建立的《成长档案》上。 “规划人生,真诚关注三十年”,这是基于教育良知的神圣承诺。正因为这个承诺,在圣都中学,毕业并不是教与学的结束,而是教育教学历程的新起点。 圣都中学高考后续服务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服务考生“最后一公里”问题。圣都人用行动告诉她的学生们:毕业了,你还是我的牵挂!在人生路上的任何时刻,圣都都是你的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