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推动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
2018年07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
——市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读书交流会发言摘登



  实施六大行动 抓好六个强化
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初宝杰

  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潍坊样板,必须以存在的问题为努力方向,重点抓实六大行动,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一是核心价值观引领行动。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潍坊大地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创造幸福生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在村居、社区打造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每年一个主题,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增进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施社科普及示范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开展“社科普及周”基层延伸行动。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合法信仰宗教,依法治理农村宗教领域乱象。
  二是文化惠民提升行动。要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乡村两级全覆盖。实施农村文化广场——“百姓舞台”提升工程,建设农民群众欢迎、实用性强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中心村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农民文化乐园”。持续办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让基层群众都能品尝到文化惠民大餐。注重发挥新媒体优势,打造全平台、多媒体、多样态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移动直播APP等载体,促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让广大农民群众体会到网络文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三是优秀文化传承行动。要深入挖掘我市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引导广大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加大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力度,推动有条件的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潍水讲坛”,常态化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结合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鼓励支持乡村中小学创建“非遗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促进农村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学习借鉴浙江嘉兴新乡贤文化建设经验,开展新乡贤选树活动,传播新乡贤文化,展示新乡贤精神。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潍县战役精神,支持部分县市区利用已有资源,加大对“尽美精神”“淌水崖水库精神”等的挖掘、阐释和宣传力度。抓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
  四是新时代文明传习行动。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注重资源整合,盘活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开展新时代文明传习场所试点建设工作,分门别类建设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传习所、传习基地、传习广场、传习网络课堂等,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其建成农村文化新地标、农民文化新家园。传习内容应注重体现时代特色,结合群众需要,传思想、传政策、传道德、传文化、传技能,不断推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认同、提升文明修养、强化法律意识、提高发展本领。
  五是弘扬时代新风普及行动。要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三风”行动,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厚养淳朴民风,深入实施移风易俗行动,推进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进一步规范壮大村居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民间舆论褒贬是非、扶正祛邪。倡导良好家风,深入实施文明家庭创建行动,市县两级定期组织“父母大讲堂”活动。
  六是文化人才培育行动。深入实施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广泛培养乡村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抓好乡镇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培训,在村、社区配备宣传员,加强农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鼓励各地开展延伸培训,支持学有所成的传承人创新创业,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乡风文明,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重点抓好六个强化。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典型示范、多方联动、机制保障,扎实推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建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会议调度工作、分析形势,统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办法措施,形成强大推进合力。坚持项目化运作、工程化实施,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制和奖惩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和追责问效,确保乡村文化振兴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三农”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项目等支持。抓好相关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三是强化投入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加大对庄户剧团和民间艺人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扶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乡风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四是强化示范引领。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增强乡村振兴的“影响力”。根据示范引领型、特色发展型、改造提升型、搬迁撤并型等不同乡村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每个县市区每年培育1-2个示范镇街,每个镇街每年培育2-3个社区或村居,打造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通过以点带面,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把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五是强化末端问效。切实把末端问效作为推进责任落实的总抓手,加强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计划安排和落实成效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力争在深层次、困难阻力较大的问题上有突破。同时,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乡风文明工作开展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文明县市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重要依据。
  六是强化新闻宣传。在全社会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强化新闻宣传,做好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解读和评论引导。认真总结我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经验和工作成果,不断加强对上对外宣传;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等专栏专题,运用新媒体公益广告等形式,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乡风文明的浓厚舆论氛围。
为打造乡村振兴“潍坊模式”升级版
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林红玉

  市委举办这次读书交流会,主要就是推动大家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变革、行动大担当,研究新办法,谋划新措施,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全力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
  一、组织振兴是打造乡村振兴“潍坊模式”升级版的坚强保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引领、更是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功能,大力提升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一,要夯实“一个责任”,就是夯实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书记的责任。要突出抓好“四个提升”:首先,要提升境界。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乡村全面振兴”的理念。二是提升规划。抓好市县镇村规划和设施配套。三是提升队伍。切实抓好调整配备和素质提升,做到不换思想的要调,能力不强的要调,干劲不足的要调。四是提升典型。实现县县有样板、镇镇有典型,让各级干有目标、学有方向。
  第二,要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过硬村党支部建设这个重点。市里将重点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行动,对先进党支部,要全面提升,打造品牌,争创全国一流;对中间层次的党支部,要帮助其定好标杆、找准差距,补齐短板、晋位升级;对后进党支部,要通过县镇班子成员包靠、选派第一书记、结对帮扶等方式,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新生力量培养,加大农村发展年轻党员力度,不断充实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第三,要强化“一个保障”,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资金保障。各级党组织书记一定要认真研究、加大力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乡村振兴“有米可炊”。要整合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目前,市里已设立了100亿元的乡村振兴产业基金,部分县市区也已设立了产业基金,要真正发挥杠杆作用,放大撬动效应。同时要积极搭建平台,制定激励政策,支持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参与乡村振兴,实现发展共赢。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下步要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年内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到2020年,目前全市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收入实现翻番,培育打造村集体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500个以上。要切实抓好“双联双增”,坚持把强村和富民结合起来,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二、治理有效是打造乡村振兴“潍坊模式”升级版的坚实基础
  第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强化政治引领。党组织必须发挥自身政治功能,加强政治引领,引领各类组织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听党话、跟党走,使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其次,要强化组织引领。统筹协调司法、民政、警务、消防、安全生产以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各类组织,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发现矛盾,一起研究办法解决。
  第二,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坚持自治为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阳光议事日”“三务”公开等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确保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100%、群众明白100%、群众满意100%。要坚持法治为本。重点提升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书记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水平,真正尊法、学法、懂法、用法,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乡村振兴营造稳定的法治环境。
  第三,要以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治理效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向“最多点一次”转变。要持续抓好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书记作用,完善周例会、社村集中议事等制度,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社区”。要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群众工作,比如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直接联系群众,切实做到第一时间了解群众心声、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推动乡村治理更高效更顺畅。
  三、人才振兴是打造乡村振兴“潍坊模式”升级版的战略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先兴。打造乡村振兴“潍坊模式”升级版,必须把人才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实施乡村人才引进行动。各县市区既要用好高端平台,又要加大招院引所、招才引智力度,加快集聚全国乃至全球农业领域的高端科研创新人才团队,共同打造中国农业科研创新人才的“硅谷”。今年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对农业领军人才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二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充分发挥我市18所高职院校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各个高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开发培训课程体系,各县市区都要主动对接至少3所高校,着力构建校地共建培训大格局,把我们的传统农民变成新型职业农民。要进一步激发“田秀才”、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等农村实用的创新激情,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三是实施在外人才回归行动。积极探索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鼓励支持县市区面向海外、市外招募潍坊籍企业家、创业者、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农村农业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外出经商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建立返乡创业工作站,加快推动农村创业园、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各级党委要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广泛联系和引进各类人才。
  四是实施人才“上山下乡”行动。今年市里出台的“人才新政20条”规定,对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引进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分别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1500元、500元的生活补助,对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市里还将制定乡村振兴专门人才政策,各县市区也要研究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打通渠道,推动人才“上山下乡”。落实事业单位人员离职创业政策,动员支持更多专家教授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实现自身更高价值。
  五是实施创新创业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园区聚集作用,积极引导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吸引工商企业向农业农村投资,带动人力、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进入农业农村领域。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突出动员潍坊籍在外企业家回乡创业投资。
强优势补短板 提境界增担当
扎实推进产业振兴和农民富裕
副市长 马清民

  通过这次集中学习,对表总书记要求,对标南方先进地区,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必须辩证看待优势和劣势,强优势、补短板,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关于乡村振兴规划编制
  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关乎全局、着眼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把规划摆在首要位置,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步实施。
  市委、市政府对这个规划高度重视,刘曙光书记亲自调度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目前,形成了《潍坊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潍坊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审议稿,细化实化了任务目标,明确了指标体系、实施步骤、时间安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任务表。这次规划,要按照“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的目标要求,按照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系统规划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组织建设等内容,方法要科学,时间要抓紧。
  二、关于产业振兴
  实现产业振兴,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产业才能真正兴旺起来。结合我市实际,突出抓四项关键措施:
  (一)培育做强新型经营主体。一是“5566”培育工程。遴选50家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0家农民合作社、60家家庭农场,通过贷款贴息、引导基金、用地用电、人才培育等措施精准支持,带动整体提升。二是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工程。实行招引并行,推动“九龙下乡搞农业”。完善支持服务政策体系,用5年时间,全市城市工商资本、外资下乡投资总规模达到300亿元。三是社会化服务主体成长工程。整合服务资源,建立生产、供销、信用、流通、科技“五位一体”为农服务新模式,提升社会化服务规模和能力。今年重点打造10家示范服务平台。
  (二)深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延伸产业链。着力提升23个10亿级产业链,打造20家50亿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3家百亿级产业集群,争取用5年时间,使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比例达到80%以上。二是提升价值链。重点依托中国食品谷、安丘农谷、诸城农产品加工小镇等平台,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休闲度假等融合发展,加快将价值链延伸至高端。三是完善供应链。重点是发挥好寿光果蔬交易所、东亚畜牧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快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推动肉类、水产品和果蔬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农业电商产业园、电商百强县,引入一批农业商务服务总部,打造完整高效的供应链。四是扣紧利益链。推广安丘沃华农业、寒亭供销社等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通过订单、股份合作等使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将融合发展建立在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基础上。
  (三)加强品牌化建设。应把农业品牌化上升到战略层面,加大力度突破。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一是继续强化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一批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蔬菜种业硅谷。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吸纳农业科技企业入园孵化,集群式创新。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加快构建分工明确、市场细分、互利共享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抓住“互联网+农业”的科技应用前沿,推动农业科技向分子育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农业方向转型发展。四是扩大开放合作。充分用好“国际院士谷”等平台,大力引进国外院士、专家参与科技创新。依托潍坊国家农业对外开放综合试验区,建设农业国际科技聚集区,加快农业科技的国际化接轨。
  三、关于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具体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找准着眼点。实现生活富裕,必须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上。
  (二)把握着力点。实现生活富裕,必须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农民自我提升、自己致富上,通过提高农民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增强致富内生动力。总的就是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升到战略层面,加快建立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
  (三)抓住突破点。实现生活富裕,根本要依靠改革,通过农村各项改革的突破,破除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重点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真正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激活资产资源、发挥权属效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同时,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通过“保底分红+按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使农户直接分享二、三产业收益。
  (四)夯实落脚点。农村生活富裕,最基本的标志是村强民富,这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加快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消除空壳村、扶持薄弱村、壮大富裕村”的要求,大力推广发展合作经济增收、培育特色产业增收、盘活集体资源增收、发展物业经济增收等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强村、富村,筑牢村强民富的基础。
  四、当前应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是关键。必须一手抓规划,一手抓项目。一是突出项目化推进。二是大力开展“双招双引”。三是强化项目服务。四是开展项目观摩。
  (二)加快形成“点线面”梯次推进机制。通过示范点打造,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以点带面,有序、有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初步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培育打造3个县(市)、20个镇(街)、100个村(社区)。
  (三)尽快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要压实责任,实化措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
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副市长 田民利

  市委召开这次读书会,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对于全市上下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快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听取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后,感到深受震撼、很受启发,更加增强了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下面,就“生态振兴、生态宜居”方面汇报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标先进,明确乡村生态振兴目标定位
  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是关键、是基础、是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浙江从2003年率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始,便开启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到今天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成为全国样板。
  对照总书记要求、对标浙江实践,我市还有较大差距。比如:长期以来发展牺牲环境的代价比较大,遭到破坏的农村生态还没有得到完全修复;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现象没有根治,村容村貌难以做到干净整洁;镇村规划建设特色缺失,古树、古建、古宅、古街保留不多;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土壤面源污染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全民共治格局没有形成,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应当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生态振兴目标定位,我理解有五个层面:一是坚定不移恢复自然生态,保护现有生态,不断扩大全市范围内的生态空间。二是坚定不移整治人居环境,全方位治理垃圾污水,改善村容村貌,致力打造“最干净村庄”。三是坚定不移发展生态农业、美丽经济,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四是坚定不移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五是坚定不移挖掘、提升生态价值,研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文化优势、文明优势、产业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问题:转变理念,探索乡村生态振兴实现路径
  首先,在空间布局上,要由“建设开发”导向向“保护管控”导向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突出矛盾是生态空间严重不足,据规划部门统计,农村山地、林地、水域等只有不到10%。与此同时,集约节约用地效率不高,仅批而未供的建设用地超过10万亩,亩均产出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要学习浙江在全省建设大花园、打造诗画浙江的境界和气魄,统筹规划,努力扩大生态空间。
  其次,在工作重心上,要由“重城轻乡”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
  过去,各个领域工作重城轻乡普遍存在,在生态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更加突出。有人说我们的城市建设可以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但农村甚至达不到第三世界水平。生态是空间概念,农村好,城市才能好,全域才能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也是为城里人建设后花园、绿肺氧吧、休闲乐园和养老胜地。因此,要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向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在推进机制上,要由“单向抓”向“统筹干”转变
  过去,在农村道路“村村通”、环卫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厕所改造等工作中,大多是单线推、单项抓,缺乏统筹,效果并不理想。应牢固树立统筹理念,坚持示范引领,点线面梯次推进。
  第四,在发展方向上,要由单纯生态建设向挖掘生态价值转变
  做生态,不仅是为了让农民住得好,更是要让农民富起来,这样才能可持续。应借鉴南方省份做法,实施“生态+”工程,让生态价值几何式增长,让农民吃上“生态饭”。
  第三个问题:真抓实干,加快推进近期重点工作
  当前,市委已经对两项工作作出部署:一是即将印发《潍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按照“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步骤,以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打造“最干净村庄”潍坊样板。二是即将印发的“2221”镇村和农村新型社区提升行动方案,计划3年打造20个特色小镇、20个田园综合体、200个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和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5%和61%左右,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具体到今年,环境整治要完成30%以上,条件好的县市可加快进度。特色小镇,重点抓好市级小镇培育创建和市域规划编制,扎实落实“关键在创”要求。农村社区,重点搞好先行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
  工作目标任务都已明确,各级各部门要摆上日程、尽快在面上推开。
  一要编制可落地的规划设计方案。二要制定系统实用的标准规范。三要把特色小镇新型社区作为载体在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率先突破。四要创新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五要建立健全项目管护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蓝图已绘就,冲锋号角已吹响。我相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