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乡村振兴筑牢经济基础 |
——寿光市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百村过百万” |
|
□本报记者 孙希明 通讯员 赵晓东 杨永涛 最近,寿光市爆出两件关于乡村振兴的大事:一是公布该市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前100名的村,基本实现“百村过百万”,收入10万元以上村664个,占村庄总数的68%;二是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党支部领办“三个合作社”实现强村富民的做法,作为全省唯一典型,被编入中组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 今年以来,寿光市委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基工程,市级层面释放政策红利,落实重点扶持项目,实施精准“消薄”;富裕村引入经营村庄理念,集体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村党组织敢担当、有作为,善作善成,挺起组织振兴脊梁,一度突出的“村弱民富”现象正朝着“村强民富”轨道切换。 一个目标:不让一个经济薄弱村“掉队” “通过开展综合治理,村里的账目清了、关系顺了,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我们村干部为群众办事更有信心、有底气!”面对记者,纪台镇寨子村党支部书记潘福兴无论说话还是精神头,都特别带劲儿。 寨子村群众常年种西瓜、甜瓜,手头非常宽裕,但村集体没有太多收入,干什么事都受制约。前些年,由于没钱请环卫公司清扫,生活垃圾一度在村“两委”办公室前堆成小山,让村支部威信扫地。今年上半年,寿光选择纪台镇作为农村综合治理试点,让寨子村的老少爷们尝到了甜头:在市镇工作组的帮助指导下,他们通过规范土地承包合同、清收承包费尾欠、清理多占宅基地等,一下子增加了12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成为撬动村庄发展的“首桶金”。利用这笔钱,他们不但清运了垃圾、还清了债务,还与市、镇两级一起配套资金,对农业生产用电线路进行改造,完成后不但减轻群众用电负担,还能为村集体增加部分经营性收入。下一步,在潍坊科技学院派驻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村里要建立合作社,提升瓜菜产业水平,增加集体和群众收入。 在乡村振兴路上,如何让穷村短时间内“无中生有”、由穷变富?如何让村干部重拾信心和斗志?寿光市打出了以农村综合治理为主的一套“组合拳”。寿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逢春告诉记者:“通过开展农村综合治理,全市已规范各类经济合同16162份,清收村集体尾欠14375万元,理顺了村级党群、干群和经济关系,拓展了村集体增收渠道。” 依托改革开放40年完成的坚实积累,寿光还出台了一揽子托底政策“放水养鱼”:为15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统一安装光伏发电项目,村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市镇村三级统筹资金2000余万元,为111个村集中改造老化的农业用电线路,预计村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设立10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对村里领办的优质项目提供无息资金扶持;开展“百个部门包百村、百强企业帮百村”和强弱村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各类资源向薄弱村聚集;提炼总结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盘活闲置资源等8条典型增收渠道,从不同侧面为薄弱村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增收路径。 一种理念:像运作企业一样经营村庄 洛城街道屯西村是远近闻名的富村强村,在寿光市公布的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前100名中位居第三。这个村庄20年前就引入“经营村庄”理念,率先通过拍卖宅基地,一举还清了90多万元的债务。前几年又通过村庄改造发掘财富,村集体拥有了近两亿元的存款。 “有人提议把存款按人头分下去,但钱分完就没了,以后怎么办?我们认为不能光赚一时掌声,应该让钱生钱,创造更大价值,这才是给乡亲们的最大红利!”回忆起当年存款“分与不分”的争议,干过乡镇企业负责人的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仍然唏嘘不已。后来他们抓住寿光东城大建设、大配套的历史机遇,用存款投资办学校、建超市等,引进合作伙伴,稳稳当当地收取租金,实现了村集体财富的保值增值,为办实事惠民生构建起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在村庄改造、农民上楼时,屯西村同步建成了一批沿街商铺,只租不售,细水长流,确保产权永远在村集体手上。印制消费票据,发给居民当福利,用于在沿街商铺消费,为承租商户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目前,所有沿街商铺全部成功招租。 土地是村庄的宝贵资源,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创新思路,让资源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上,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也尝到了甜头。前几年新班子上任时“鼻子大过头”,村里每年只有800元的收入,欠款却有10多万元。他们一方面将废弃砖厂对外招租,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针对村里有的地没人种、有的村民想多种地但没地的矛盾,牵头成立了土地合作社,按市场价格从不想种地者手中流转土地,在好地块上建设新一代大棚,拍卖给想种地的农户,承包费每年一交。通过二次流转,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都皆大欢喜,村集体也得到了可观收入。 “我们村临近城区,流转出来的土地非常抢手,即使是地边地角,也拍出了高价,仅这一项,村里每年集体收入就超过100万元。”桑家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桑名亮说:“有了钱就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现在村里每人每年福利待遇达到了500元,还硬化道路、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支部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了。” 一股力量:党支部敢担当有作为 最近,我市公布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名单上,稻田镇崔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榜上有名。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崔玉禄多年来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走在前、干在先,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闯出了一条村强民富的新路子,赢得了村民一致好评。 村民崔清江告诉记者,原先村集体没什么收入,群众靠种棚创收,时常面对“卖菜难”“要账难”的困扰,价格也上不去。在村“两委”支持引导下,他们成立了“众旺”果蔬合作社,抱团闯市场,注册了商标,实行“五统一”标准管理法,促进产业设施智能化、管理一体化、生产标准化、产品高端化、种植规模化、服务系列化。蔬菜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产品远销上海、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出口到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优质优价。 “村里领办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让群众增收,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村集体也有了经济来源,现在仅蔬菜产业一项,每年可增加30万元的集体收入。”崔玉禄称。 蔬菜是寿光的优势产业,围绕“菜”做文章,是实现村强民富的主渠道。寿光市总结提炼的薄弱村增收八条典型渠道中,首要一条就是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许多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等村社共建模式,村集体通过出租场地、入股合作、管理服务等形式增加收入,全市有266个村领办创办合作社387家,村集体增收1100万元。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党支部通过领办果菜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三个合作社,激活发展要素,把一个没有任何优势资源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变成了年收入过百万的明星村。 台头镇北洋头村从一个负债800万元的穷村变成了当地有名的强村,集体收入连续7年过千万,集体积累达到5000多万元,靠的就是村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他们召开组织生活会时,向村民代表和一般群众全部开放,扩大“三务”公开范围,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了村党总支科学决策和正确履责。 “下一步,我们要主动对标先进,深挖发展优势,确保年内全市975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至少150个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这样勾勒未来的蓝图。
|
|